南京中山陵景区导游词.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中山陵景区导游词

(在前往景区的旅游大巴上或集合点)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南京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之所向的圣地——中山陵。

在开始今天的旅程之前,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让我们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怀着一颗崇敬与缅怀之心,去走近一位世纪伟人,去感受一段风云历史。

第一部分:初识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创建共和,他“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奋斗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

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根据他生前希望安葬在南京紫金山的遗愿,我们眼前这座宏伟的陵墓便开始筹建。它于1926年春动工,1929年夏建成,并举行了盛大的“奉安大典”。整个陵区占地约8万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大家请看,整个中山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从空中俯瞰,中山陵就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象征着孙中山先生唤醒民众、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的伟大精神。这精妙的设计,出自年仅32岁的著名建筑师吕彦直之手,他在中山陵设计竞赛中一举夺魁。

第二部分:拾级而上,缅怀伟人

(到达博爱坊前)

现在我们来到了陵墓的入口。眼前这座高大的石牌坊,就是“博爱坊”。坊额正中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镏金大字。“博爱”是先生生前最爱题写的词,也体现了他理想的崇高境界和宽大胸怀。

穿过博爱坊,我们脚下这条长长的墓道,共分为三道。中间这条宽阔的,原计划是给汽车通行的,但为了保持陵区的庄严与宁静,现在仅供我们步行。两旁种植的苍松翠柏,象征着先生的精神万古长青。

(走到陵门)

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山陵的正门——陵门。门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出自《礼记·礼运》,是先生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意思是政权为平民所共有,政治为平民所共管,利益为平民所共享。

(穿过陵门,到达碑亭)

走过陵门,我们看到的这座方形建筑是碑亭。亭内矗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高约9米。碑上刻有三行鎏金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碑文只有先生的称号和安葬日期,却没有生平事迹。这是因为在当时,认为先生的功绩难以用文字概括,故不刻墓志铭,所谓“功比尧舜,德耀日月”,其伟大留待后人评说。

(站在台阶下仰望祭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即将迎接今天行程中最大的挑战,也是最具仪式感的部分——攀登这著名的392级石阶。

这392级台阶,设计极为精妙。它并非一望到头,而是被平台分隔成10段。当您从下往上看时,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寓意着革命的道路虽然充满艰辛,但前途一片光明;而当您从上往下看时,却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寓意着当我们回顾走过的路时,心中是一片坦荡与开阔。

这392级数字,还象征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让我们一起向上攀登,每一步,都代表着我们对先生的追思与敬仰。

(攀登过程中,适时在平台休息并讲解)

大家可以边走边休息,在每个平台驻足,回望身后的风景。看,南京城的风光、连绵的紫金山脉正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不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第三部分:抵达顶峰,瞻仰伟人

(到达祭堂前平台)

恭喜各位,我们已经成功登顶!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就是中山陵的核心——祭堂。

祭堂融合了中国传统与西方建筑的元素,外观采用重檐歇山式蓝琉璃瓦顶,庄严肃穆。门额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左右两侧的汉白玉石壁上,则刻着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

请大家随我进入祭堂内部。为了表示对先生的尊敬,请保持肃静。

(进入祭堂)

祭堂内部以云南产大理石铺地。正中,是一尊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坐像。先生身穿长袍马褂,膝上摊着一本展开的文卷,目光深邃,凝视远方,仿佛仍在为国家的未来而深思。这尊坐像是由波兰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雕刻的。

坐像四周,刻有反映先生革命生涯的六幅浮雕,如“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等,生动再现了先生的伟大事迹。

在坐像的后方,有一道墓门,通向安放先生灵柩的圆形墓室。墓门通常是关闭的,以示对逝者的安宁的尊重。墓室中央的圆形大理石圹内,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而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卧像下方5米处的紫铜棺内。

第四部分:结束语

(在祭堂外平台,俯瞰全景)

各位朋友,我们的中山陵主体参观就即将告一段落了。请大家在这里凭栏远眺,将这幅壮丽的画卷深深印在脑海里——层层叠叠的碧瓦银墙,郁郁葱葱的林海,以及远方现代化的南京城。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这片热土上一步步变为现实。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先生的精神遗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和发扬。

接下来是自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