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环境保护之 PM2.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认识PM2.5:从定义到来源的科学解码

演讲人

01

认识PM2.5:从定义到来源的科学解码

02

PM2.5污染现状:数据背后的“环境警报”

03

PM2.5的危害:从个体健康到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04

PM2.5控制: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的系统工程

05

结语:PM2.5控制,你我都是“蓝天守护者”

目录

2025高中环境保护之PM2.5污染与控制课件

各位同学:

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先分享一段去年冬天的经历——带着环保社团的同学们在学校楼顶架设PM2.5监测仪时,屏幕上的数值从清晨6点的45μg/m³,到早高峰8点飙升至112μg/m³,再到午后受逆温层影响稳定在150μg/m³以上。孩子们盯着跳动的数字小声讨论:“原来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里,藏着这么多‘小颗粒’。”那一刻我意识到,PM2.5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我们每一次呼吸紧密相连的“环境密码”。今天,我们就从这串数字出发,系统学习PM2.5的污染与控制。

01

认识PM2.5:从定义到来源的科学解码

1PM2.5的本质:“可入肺颗粒物”的微观画像

PM2.5,即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直径的1/30。这个“微小”特性决定了它的危害性——普通口罩的纤维间隙(约10-20微米)无法有效拦截,可直接通过鼻腔、咽喉进入支气管,甚至穿透肺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从化学组成看,PM2.5是“成分复杂的混合体”:约50%为有机物(如多环芳烃、二噁英)、20%-30%为硫酸盐/硝酸盐等无机离子、10%-15%为黑碳(燃烧不完全的碳颗粒),还有少量重金属(铅、镉)和微生物(细菌、病毒)。这些成分并非固定,会随季节、区域污染源变化:北方冬季供暖期,硫酸盐和黑碳占比升高;南方工业城市,硝酸盐(来自机动车尾气)和重金属(来自工业排放)更突出。

2来源解析: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推手”

理解PM2.5的来源,是精准防控的前提。其生成可分为“一次来源”和“二次生成”两类:

一次来源:直接排放的颗粒物。包括:

1.1.1工业源: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生产过程(如高炉炼铁的粉尘、燃煤锅炉的烟尘);

1.1.2交通源:机动车尾气(汽油车的碳烟颗粒、柴油车的PM2.5占比可达尾气颗粒物的90%以上)、非道路机械(挖掘机、轮船)排放;

1.1.3生活源:餐饮油烟(单台普通炒菜锅每小时可排放0.3-0.5克PM2.5)、露天焚烧(秸秆、垃圾燃烧时,PM2.5浓度可瞬间升高10倍以上)、建筑施工扬尘;

2来源解析:自然与人为的“双重推手”

1.1.4自然源:火山灰、沙尘暴(如2023年3月北方强沙尘天气中,PM2.5浓度一度突破800μg/m³)、森林火灾。

二次生成:更隐蔽却占比更高(约60%-70%)的来源。空气中的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气态污染物,在光照、湿度等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最终“组装”成PM2.5。例如,夏季午后强光照下,机动车排放的NOx与工业排放的VOCs反应,2-3小时内即可生成大量二次PM2.5。

02

PM2.5污染现状:数据背后的“环境警报”

1全球与中国的污染格局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发布的《全球空气质量指南》明确:PM2.5年平均浓度安全值为5μg/m³,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5μg/m³。但据《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2年我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为29μg/m³(虽较2015年下降42%),仍超WHO安全值近5倍;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等区域年均浓度达35-40μg/m³,冬季重污染期间(12月-次年2月),24小时浓度常突破150μg/m³(WHO标准的10倍)。

2区域差异与季节特征

我国PM2.5污染呈现“北重南轻、冬重夏轻”的规律:

北方vs南方:北方因冬季燃煤取暖(占冬季PM2.5来源的30%-40%)、工业结构偏重(钢铁、焦化产能集中)、地形不利扩散(如京津冀的“山前阻挡”),污染强度是南方的1.5-2倍;

冬季vs夏季:冬季逆温层(冷空气下沉、暖空气在上,形成“锅盖效应”)频发,污染物不易扩散;同时,生物质燃烧(农村取暖烧柴)、机动车冷启动排放增加(低温下尾气净化效率下降30%),导致冬季PM2.5浓度是夏季的2-3倍(以北京为例,2022年1月均值78μg/m³,7月均值18μg/m³)。

3从“爆表”到“蓝天”:近年来的治理成效

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大气十条”(2013-2017)、“蓝天保卫战”(2018-2020)等行动,我国PM2.5治理已进入“深水区”:2022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9

文档评论(0)

zsq123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