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二) (原卷版).docxVIP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二) (原卷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十一中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模拟二)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谷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

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签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最早可追溯至《周易》的“保合太和”思想。《中庸》进一

步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也”,将“中和”定义为情感未发时的平衡状态与发而适度的和谐境界。在文学艺术领域,“中和之美”表

现为对“适度”“平衡”的追求——既不过分激烈,也不流于平淡;既包容多元,又强调协调统一。

儒家经典对“中和之美”有明确阐释。《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认为其情感表达恰到好处,既不过分沉溺于欢乐,也不过度陷入悲伤,体现了“中和”的典范。汉代《毛

诗序》强调诗歌应“发乎情,止乎礼义”,即情感抒发需符合伦理规范,以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中和状态。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从《诗经》的温柔敦厚到唐诗宋词的含

蓄蕴藉,从戏曲的“大团圆”结局到绘画的“留白”艺术,无不体现着对“中和”的追求。

材料二:

“中和之美”并非简单的折中或调和,而是包含着动态的平衡智慧。它承认情感与冲突的存在,但要

求通过艺术的手段将其纳入适度的范围。例如,悲剧虽表现苦难与冲突,但优秀的悲剧作品(如《窦娥冤》)

往往通过“冤屈终得昭雪”的结局,或在人物的抗争中展现人性的光辉,最终实现情感的升华与心灵的抚

慰;喜剧虽以滑稽幽默为主,但优秀的喜剧(如《西厢记》)并非单纯的逗乐,而是通过误会与巧合揭示人

第1页/共8页

性真善美,最终导向团圆与和谐。

值得注意的是,“中和之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内涵。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

兴起,文人追求个性解放,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些突破传统“中和”的作品(如阮籍的《咏怀诗》隐晦深

沉,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直白犀利),但这些“偏至”之作并未成为主流——它们最终仍被纳入“中

和”的审美体系中被重新诠释(如后世评价阮籍诗“悲而不戾”,嵇康文“直而有节”)。宋代以后,理学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一度将“中和”推向极端(要求情感完全服从伦理规范),但明清时期的文人(如

袁宏道提倡“独抒性灵”)又通过强调“真性情”对僵化的“中和”进行修正,使其回归“适度”的本质。

材料三: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中和之美”仍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审美准则——过度

追求感官刺激(如某些网络文学的血腥暴力描写)或极端情感宣泄(如部分短视频的煽情套路)的作品,

往往因缺乏“中和”而难以引发持久共鸣;相反,那些尊重艺术规律、注重情感节制的作品(如电视剧《觉

醒年代》对革命先驱的刻画既展现其热血激情,又体现其理性思考)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另一方面,“中

和之美”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亦有启示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冲突时保持理性与包容(如“和而不

同”的处世哲学),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兼顾他人与社会的需求(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伦理

观念)。

当然,“中和之美”并非万能钥匙。面对复杂多元的当代社会,我们既需要坚守“适度”的底线,也要

避免将其异化为压抑个性、回避矛盾的借口。真正的“中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平衡,在动态

发展中保持和谐。

(摘编自《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和之美”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源于《周易》的“保合太和”思想,经《中庸》《论语》等经典阐释,成为文学艺术追求“适

度”与“平衡”的美学范畴。

B.儒家认为诗歌应“发乎情,止乎礼义”,《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这一观念的典范,影响了后

世文学的含蓄蕴藉风格。

C.魏晋时期阮籍、嵇康的作品因突破传统“中和”而被视为异端,未被纳入主流审美体系,直到明清才被

重新诠释。

D.当代部分网络文学与短视频因过度追求感官刺激或极端情感宣泄,违背“中和之美”,难以引发持久共

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要求所有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都必须符合伦理规范,不能有

文档评论(0)

158****19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