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社会习俗的基础认知:从“习惯”到“社会事实”演讲人
社会习俗的基础认知:从“习惯”到“社会事实”01社会习俗的核心功能:从个体到社会的多重联结02社会习俗的现代转型:变与不变的辩证03目录
2025高中社会学入门之社会习俗的功能课件
各位同学:
当我们讨论“社会习俗”时,或许首先会想到春节贴春联、中秋吃月饼的热闹,或是家乡婚丧嫁娶中那些“老讲究”。这些看似日常的仪式与习惯,实则是社会运行的隐形密码。作为社会学入门的重要议题,理解社会习俗的功能,不仅能帮助我们解码生活中的“为什么”,更能让我们从微观的生活细节中,触摸到宏观社会的运行逻辑。今天,我们就从“功能”这一切入点出发,系统梳理社会习俗在个体、群体与文化层面的多重价值。
01社会习俗的基础认知:从“习惯”到“社会事实”
社会习俗的基础认知:从“习惯”到“社会事实”要理解社会习俗的功能,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与特征。社会习俗(SocialCustom)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被普遍遵循的行为模式与文化传统,涵盖日常交往、节庆仪式、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它与个人习惯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习俗是群体共享的“集体记忆”,具有非强制性但普遍约束的特征。
比如,北方农村的“邻居帮工”传统:盖房、收粮时,村民无需契约便自发互助;江南水乡的“茶礼”:家中来客必沏茶,茶杯不能倒满,这些细节并非法律规定,却因代代相传的认同成为“不成文的规则”。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言:“社会习俗是外在于个体却能约束个体的‘社会事实’。”
1社会习俗的形成逻辑社会习俗的形成往往经历“实践-沉淀-符号化”三个阶段:
实践起源:最初多源于生存需求。如游牧民族的“马奶酒待客”,本质是资源匮乏时共享食物的生存智慧;南方“清明插柳”习俗,最早与古代“插柳避疫”的卫生经验相关。
沉淀传承:当某类行为模式被证明能有效协调群体关系或应对环境挑战时,便会通过家庭、社区的口耳相传固定下来。我曾在云南彝族村落调研时发现,当地“火把节斗牛”的规则(如禁止攻击牛眼、禁止辱骂对手)已传承上百年,老人说:“这些规矩是祖先试过千百回才留下的,乱不得。”
符号化升级:随着时间推移,习俗逐渐超越实用功能,成为群体身份的象征。例如,广东“醒狮”最初是驱邪仪式,如今演变为企业开业、重大活动的“吉祥符号”,其核心已从“驱邪”转向“文化认同”。
02社会习俗的核心功能:从个体到社会的多重联结
社会习俗的核心功能:从个体到社会的多重联结如果说社会是一张由无数关系编织的网,那么社会习俗就是这张网的“粘合物”与“导航标”。它的功能可以从个体、群体、文化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三者相互嵌套,共同支撑社会的有序运行。
1规范功能:隐性的行为“软约束”社会习俗最基础的功能,是通过非强制性的规则,引导个体行为符合群体期待,避免无序冲突。这种规范不同于法律的“硬约束”,更像一种“道德默契”。
1规范功能:隐性的行为“软约束”1.1日常互动的“校准仪”在家庭、邻里、社区等微观场景中,习俗为互动设定了“隐形边界”。例如:
餐桌礼仪:不同地区对“夹菜方向”“筷子摆放”有不同要求(如北方忌“插筷于碗”,因类似香炉;南方忌“翻菜”,视为不尊重)。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实则是“尊重他人”价值观的具象化。我小时候曾因用筷子敲碗被奶奶训斥:“这是要饭的穷相,没家教!”当时只觉严厉,后来才明白,这是通过行为规范传递“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观念。
邻里交往:农村“借东西还时带点小礼”(如借筛子还时放把瓜子)、城市“见面打招呼”的分寸(熟人问“吃了吗”,陌生人点头微笑),都是习俗对人际距离的隐性调节。
1规范功能:隐性的行为“软约束”1.2冲突化解的“缓冲带”当个体间出现矛盾时,习俗往往提供“仪式化”的解决路径,避免矛盾激化。例如:
传统乡村的“说和”习俗:两家闹纠纷,会请德高望重的“乡老”主持“茶席”,双方按顺序陈述,乡老以“祖上传下的理儿”调解。这种仪式让情绪宣泄有了规则,也让“道理”有了共同的评判标准。
少数民族的“赔礼”习俗:如蒙古族“敬马奶酒赔罪”、苗族“杀鸭谢罪”,通过特定物品与仪式,将“道歉”从抽象情感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降低沟通成本。
2整合功能:群体认同的“黏合剂”社会习俗的更深层价值,在于通过共享的仪式与记忆,将分散的个体联结为“命运共同体”,增强群体的凝聚力与归属感。
2整合功能:群体认同的“黏合剂”2.1身份标识:“我们”与“他们”的区分每个群体都有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如同“文化身份证”,让成员在互动中快速识别“同类”。例如:地域认同:福建“妈祖诞辰”巡游、陕西“社火”表演,本地人参与时会自然产生“这是我们的节日”的归属感;而外地人若主动了解这些习俗,也更容易被群体接纳。职业认同:中医行业“拜师礼”(敬茶、呈帖、行三鞠躬)、工匠群体“祭鲁班”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