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走在路上.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昨天走在路上,又看到四角路口摆放了祭祀烧纸的文明祭祀的铁桶,是什么缅怀先人的日子,网上一查,奥,原来是农历一月初一的寒衣节。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等,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该节日起源于周代,在北方更为流行,核心是祭祖尽孝、寄托对逝者的哀思,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节日起源

周代腊祭基础:《礼记?月令》记载,周代农历十月初一有腊祭活动,天子会祭祀日月星辰和五代祖先,还会慰劳农人。而《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描述了天气转凉该准备冬衣的景象,这成为寒衣节的早期雏形,最初还被称作“授衣节”。

历代逐步定型:唐朝时唐玄宗天宝二年间,曾规定九月初一为寒衣节,让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得到朝廷认可;到了宋朝,因北方九月未入冬,节日便推迟到十月初一,此时寒衣节习俗基本成熟,相关记载也多见于《东京梦华录》等典籍中。

相关传说

孟姜女送寒衣:这是最广为流传的传说。秦时范杞良被抓去修长城,妻子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到长城后却得知丈夫已死并被埋在城墙下。她悲痛痛哭,哭倒八百余里长城,最终怀抱丈夫遗骨跳海殉夫。此后,北方就有了十月初一为逝者送寒衣的习俗。

朱元璋“授衣”赐羹:相传朱元璋称帝后,在十月初一早朝行“授衣”之礼,还把赤豆、糯米做成的热羹赐给群臣。南京民谚“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也印证了这一说法,这一习俗也推动了寒衣节在民间的传播。

核心习俗

祭祖烧寒衣:这是寒衣节核心习俗。有墓的人家会去墓地,将纸做的衣、帽、鞋等祭品与冥币一同焚烧;无墓或远离墓地的人家,会在十字路口烧寒衣,还会焚烧五色纸救济无主孤魂。部分地区还会将冥纸等封在纸袋中“烧包袱”,并写明收送者名字。

生者迎冬准备:这天妇女会拿出做好的棉衣让家人试穿图吉利;男子会整理火炉、烟筒并试着生火,确保寒冬能顺利取暖。此外,各地还有特色饮食习俗,比如河南吃饺子、江苏吃红豆饭、南方部分地区吃糍粑等。

文化内涵

寒衣节本质上承载着“慎终追远”的孝道文化,人们借丰收时节祭祀祖先,既感恩祖先庇佑让粮食丰收,也以送寒衣的形式表达对逝者的牵挂。同时,节日里为家人准备冬衣、犒劳劳作之人等习俗,也体现了对在世亲人的关爱,是维系亲情、传递温暖的重要载体。如今,烧寒衣的习俗逐渐被献花等更环保的祭祀方式替代,但其中蕴含的孝亲与思念之情始终未变。

文档评论(0)

全安传播安全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资深注册安全工程,公路、市政、铁路、水利一级建造师,试验检测工程师,具有20多年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经验,安全标准化、双重预防体系管理经验和能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