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文学概论一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艺术真实

3.期待视野

4.互文性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关系。

2.分析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双重功能。

3.比较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的差异。

4.为什么说文学接受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文本,论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与表现。

2.从创作发生角度,分析“灵感”与“直觉”的联系与区别。

四、材料分析题(20分)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文学理论知识,分析其体现的文学形象审美特征:

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了花兜,道:“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文学概论一试题答案(2025年)

一、名词解释

1.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在作品中具有独特个性与普遍共性相统一的艺术形象。它通过鲜明的性格特征(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反映特定时代的矛盾)和永恒的艺术魅力(超越具体时代的审美价值),成为文学史上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经典形象。典型的核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既体现“这一个”的独特性,又蕴含人类共通的精神特质。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表现所达到的正确程度,是经过作家艺术加工的、符合审美规律的真实。它不同于生活真实(客观存在的原始事实),而是通过艺术概括(如典型化手法)、情感逻辑(如《牡丹亭》中“情至”超越生死)和理想投射(如《桃花源记》对乌托邦的想象),创造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真实。艺术真实的本质是“假中见真”,即通过虚构的情节或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

3.期待视野:由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提出,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前已有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生活经历等形成的潜在心理图式。它包括“前理解”(对文学类型、语言风格的预设)和“期待指向”(对作品主题、人物命运的预期)。例如,读者阅读武侠小说时,会期待“侠义精神”“江湖恩怨”等元素;若作品突破这一视野(如《鹿鼎记》中韦小宝的“非传统侠客”形象),则可能引发审美震撼或反思。期待视野是文学接受的基础,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会被作品修正或拓展。

4.互文性:由法国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指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存在潜在的关联与对话。例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既呼应了《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伤春主题,又暗含《葬花吟》对唐诗中“伤逝”传统的继承;鲁迅《狂人日记》的“吃人”意象,既受果戈理同名小说启发,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教杀人”的批判。互文性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文化传统的延续性,揭示了文学创作与接受中“影响—创新”的动态关系。

二、简答题

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关系: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者构成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

-世界: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社会生活与主观精神世界,是文学的源泉(如《水浒传》反映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

-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通过审美体验与艺术加工将“世界”转化为“作品”(如曹雪芹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红楼梦》)。

-作品:是四要素的核心中介,承载着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与情感(如《呐喊》通过具体文本传递启蒙思想)。

-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完成者,通过阅读赋予作品意义(如不同时代读者对《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的不同解读)。

四者关系表现为:世界是基础,作者是转化者,作品是载体,读者是意义实现者;四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文学活动的完整流程(如“世界”激发作者创作→作者生成作品→作品引发读者反应→读者反馈影响作者后续创作)。

2.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双重功能:

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核心动力,具有“驱动”与“规范”的双重功能。

-驱动功能:情感是创作的原始动力。作家因对生活的强烈感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