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docxVIP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引言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查考生对古典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它要求考生不仅能读懂诗歌字面意思,更能深入领会其情感内涵、艺术特色与文化底蕴。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延续往年命题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对经典作品的回归与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本汇总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份详实、专业的参考资料,助力理解命题趋势,提升鉴赏水平。

一、唐宋诗篇撷英

(一)真题一:唐诗阅读

诗歌呈现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题目设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幅巾藜杖”描绘了诗人闲居生活的装束,“卷地西风”则渲染了萧瑟的秋日氛围。

B.颔联“一点烽传”与“两行雁带”形成视听结合,前者关乎军情,后者牵动乡思。

C.颈联以“搔首”“倚楼”的动作细节,生动展现了诗人面对家国命运时的忧思与无奈。

D.尾联“横槊赋诗”化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参考答案:A

解析:A项中“闲居生活的装束”理解有误。“幅巾藜杖”虽显简朴,结合“北城头”及全诗忧国忧民的情感基调,此处更侧重于表现诗人虽年迈(或境遇困顿)却仍心系国事的形象,而非单纯的“闲居”。

2.参考答案:

诗人通过多种手法表现“愁”情:

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首联“卷地西风满眼愁”,以秋风萧瑟之景,直接点出“愁”绪;颔联“两行雁带杜陵秋”,雁阵南飞,引发思乡之愁。

②叙事抒情:“一点烽传散关信”,远方战事的消息传来,引发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愁。

③动作、神态描写:“搔首”“倚楼”的动作,生动刻画了诗人因山河兴废、身世安危而产生的焦灼与无奈。

④用典抒情: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化用曹操典故,感慨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愁。

⑤直抒胸臆:首联“满眼愁”直接点明愁绪。

诗歌赏析:此诗为陆游晚年之作,诗人登城远望,触景生情。首联点明时节、地点与心境,秋风萧瑟,满目凄凉,“愁”字奠定全诗基调。颔联写远望所见所闻,烽火传递着散关的军情,雁阵带来了故都的秋意,家国之思与忧国之情交织。颈联由景及人,诗人搔首倚楼,感慨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报国无门,身世浮沉。尾联追忆往昔,“横槊赋诗”的豪情已成过往,如今只能在梦中回到古梁州(抗金前线),壮志难酬的悲怆溢于言表。全诗意境苍凉,情感沉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充分展现了陆游诗歌“慷慨悲壮”的风格。

解题思路: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抒情手法。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愁”是本诗的核心情感。然后逐联分析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愁”的。可从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典故运用、直接抒情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释,并点明每种手法所表现的“愁”的具体内涵(是思乡之愁、忧国之愁还是壮志难酬之愁等)。

(二)真题二:宋诗阅读

诗歌呈现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两宋之际诗人,因反对议和,忤逆秦桧,被罢归田。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题目设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以“网”字喻雨,新奇巧妙,既写出雨丝细密,又暗含挽留春光之意。

B.“落花狼藉近黄昏”与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意境相似,都营造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C.“车尘不到张罗地”,写门前冷落,无人问津,与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的心境相同。

D.全诗语言清丽,景中含情,通过对春日黄昏景象的描绘,含蓄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参考答案:C

解析:C项“与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的心境相同”理解有误。陶渊明的“门虽设而常关”体现的是他归隐田园后与世隔绝、悠然自得的心境;而本诗“车尘不到张罗地”则是诗人因遭贬斥、门庭冷落的无奈与孤寂,其中暗含着对世事的不平与愤懑,与陶渊明的心境并不完全相同。

2.参考答案:

诗歌塑造了一个仕途失意、内心孤寂但又保持着一定操守的诗人形象。

①仕途失意、门庭冷落:“车尘不到张罗地”,描绘了诗人被罢归田后,门庭冷落、无人问津的境况,体现其失意与落寞。

②内心孤寂、略带愁绪:“小雨丝丝”“落花狼藉”“近黄昏”,凄清的春日黄昏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③保持操守、自甘寂寞:“宿鸟声中自掩门”,诗人在黄昏时分,听着宿鸟归巢的叫声,独自掩门,表现出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我

文档评论(0)

csg3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