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社会文化传承:理解其本质与内涵演讲人
社会文化传承:理解其本质与内涵01社会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高中生能做什么?02社会文化传承的现实挑战:我们为何需要特别关注?03总结:社会文化传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04目录
2025高中社会学入门之社会文化传承课件
各位同学:
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主题是“社会文化传承”。作为社会学入门的重要模块,这一主题不仅关乎我们对“从何而来”的追问,更指向“向何处去”的思考。我曾在带学生走访家乡老街区时,听到一位年近八旬的剪纸艺人感叹:“过去家家窗上贴窗花,现在孩子们捧着手机学剪‘电子窗花’,这纸和剪刀的温度,要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吗?”这句话让我意识到,社会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每一个具体的人、事、物在时空中的接力。接下来,我们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链条展开,逐步揭开社会文化传承的全貌。
01社会文化传承:理解其本质与内涵
1社会文化传承的核心定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文化传承”,指的是特定社会群体通过代际传递、教育实践、符号传播等方式,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延续下去的动态过程。它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包含“筛选—解释—创新”的复合机制。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传承既保留了“团圆”“祈福”的核心精神,又在现代社会衍生出“云拜年”“环保烟花”等新形式,这正是传承中“守”与“变”的统一。
2社会文化传承的三重维度从内容构成看,社会文化传承可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物质文化维度:以具体器物为载体的文化遗存,如故宫的建筑、景德镇的瓷器、家乡的老茶馆。这些物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意义的“讲述者”。我曾带学生参观本地博物馆,一件明代青花瓷碗上的缠枝莲纹,讲解员不仅讲工艺,更解读出“清廉”“连绵”的文化寓意,学生们这才明白:“原来一个碗上的花纹,藏着古人对生活的期许。”
制度文化维度:规范社会运行的习俗、礼仪与制度,如婚丧嫁娶的仪式、乡约民规、传统节日的禁忌。例如,广东潮汕地区的“出花园”成人礼,通过特定服饰、仪式和饮食,完成从“孩童”到“成人”的社会身份转换,这种仪式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制度性工具”。
2社会文化传承的三重维度精神文化维度:深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审美取向,如“孝老爱亲”的伦理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和之美”的艺术追求。这是文化传承的“内核”,也是最难以量化却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就像我们读《论语》,不是为了背诵“学而时习之”的字句,而是理解其中“学以成人”的精神追求。
3社会文化传承的社会学意义从个体层面看,文化传承是“身份认同”的根基。一个从小听奶奶讲“嫦娥奔月”故事的孩子,会在中秋节时自然产生“我是中国人”的归属感;从社会层面看,文化传承是“社会整合”的纽带,共同的文化记忆能减少群体间的隔阂;从文明层面看,文化传承是“创新发展”的源泉,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就不会有现代文化的多元样态——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所说:“我的写作灵感,一半来自高密乡的红高粱,另一半来自对这方土地的不断回望。”
02社会文化传承的现实挑战:我们为何需要特别关注?
1全球化与文化同质化的冲击在“地球村”时代,跨国资本、互联网技术加速了文化的流动,但也带来“文化趋同”的隐忧。例如,年轻人更熟悉“黑色星期五”的促销,却记不清“冬至大如年”的传统;热衷过“情人节”送玫瑰,却对“七夕”穿针乞巧的习俗知之甚少。我曾在课堂做过调查:全班45人中,能完整说出“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仅7人,能解释“雨水”“芒种”含义的不足3人。这不是否定外来文化,而是警惕“文化主体性”的弱化——就像一棵树,如果根须被其他植物覆盖,再繁茂的枝叶也会失去生命力。
2数字化时代的“文化断层”数字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载体(如故宫的数字文物、非遗的短视频推广),但也带来“浅层化”“碎片化”的问题。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学生们刷到“非遗绒花制作”的短视频,会点赞说“好美”,但很少有人愿意花3小时跟手艺人学做一朵;他们用手机查“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却未必能静下来读《东京梦华录》里对宋代市井的描写。这种“指尖上的文化接触”,可能让传承停留在“知道”而非“理解”“实践”层面。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传统技艺因无法适应数字化传播(如需要长期练习的书法、刺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3代际差异与传承意愿的衰减代际文化冲突是社会变迁的必然,但过度的差异可能导致传承链条断裂。老一辈掌握的“生活智慧”(如节气农谚、传统烹饪技巧),在年轻一代眼中可能被视为“过时”;而年轻人对新文化的热衷(如国潮、二次元),又常被长辈误解为“不务正业”。我曾参与一个“代际文化对话”项目,让学生采访家中长辈:一位学生的奶奶是苗绣传承人,她说:“我教孙女绣了三次,她总说‘太麻烦,不如买机器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