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社会学入门之社会运动基础课件.pptxVIP

2025 高中社会学入门之社会运动基础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社会运动的核心界定:从日常经验到学术概念

演讲人

社会运动的核心界定:从日常经验到学术概念

01

社会运动的理论框架:理解其运行的“钥匙”

02

社会运动的历史脉络: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逻辑

03

社会运动的实践辨析:理性认知与参与的“红绿灯”

04

目录

2025高中社会学入门之社会运动基础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社会学教学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终相信:社会学不是书斋里的抽象理论,而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鲜活纽带。今天要和同学们探讨的“社会运动”,正是这一纽带最生动的体现——它可能是你在新闻里看到的环保游行,是历史课本中记载的民权抗争,也可能是校园里同学们为改善食堂餐食发起的联名倡议。这些看似分散的行动,背后藏着怎样的社会学逻辑?我们该如何理解、分析甚至理性参与社会运动?这节课,我们就从基础出发,抽丝剥茧地揭开社会运动的“神秘面纱”。

01

社会运动的核心界定:从日常经验到学术概念

1从“熟悉的陌生事物”说起

同学们或许都有过类似经历:去年我校高二(3)班同学发现教学楼洗手台长期漏水,从单独向后勤反映,到联合12个班级签署建议书,最终推动学校维修并建立定期巡检制度。这个过程算不算社会运动?再看更宏观的案例:2023年多地青年发起的“城市微更新”行动,通过改造社区闲置空间、组织邻里市集,推动基层治理创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行动”与历史上的“大运动”(如美国民权运动、全球气候罢工),是否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运动定义:社会运动是一定规模的群体,基于共同的价值认知或利益诉求,通过非制度性或半制度性手段(如游行、倡议、网络动员),试图改变或维护某种社会状态的集体行动。这里的三个关键词需要特别注意:

1从“熟悉的陌生事物”说起

03

“改变或维护社会状态”:既有推动变革的“进步型运动”(如环保运动),也有维护传统的“防御型运动”(如某些文化保护运动)。

02

“非制度性/半制度性手段”:区别于通过法律诉讼、人大提案等完全制度化渠道解决问题(如市民向市长信箱反映问题);

01

“一定规模”:区别于个体抗议或小范围冲突(如两人争吵),需至少形成3人以上的组织化行动;

2社会运动的核心要素拆解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我们可以将社会运动拆解为四个核心要素:

2社会运动的核心要素拆解

2.1行动主体:谁在参与?

主体是社会运动的“发动机”。它可能是特定社会群体(如工人、学生、少数族裔),也可能是跨越群体的“议题联盟”(如环保运动中科学家、NGO、普通市民的联合)。以2020年全球“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LivesMatter)运动为例,主体不仅包括非裔群体,更吸引了白人、拉丁裔、亚裔等多族裔青年,甚至部分政商人士加入,这种“扩散性主体”正是当代社会运动的典型特征。

2社会运动的核心要素拆解

2.2目标诉求:为了什么而行动?

目标可分为“具体目标”与“价值目标”。具体目标通常指向特定社会问题(如“降低某条河流污染度”),价值目标则涉及更深层的社会观念变革(如“消除性别歧视”)。以校园反霸凌运动为例,具体目标可能是推动学校出台《反霸凌管理办法》,价值目标则是在师生中树立“尊重差异”的文化共识。

2社会运动的核心要素拆解

2.3行动手段:如何实现目标?

手段的选择直接影响运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传统手段包括街头游行、静坐、请愿;现代手段则更多依赖网络(如社交媒体话题传播、线上联署)、文化表达(如公益短片、街头艺术)。2021年某城市“旧区改造民意征集”运动中,居民通过制作VR全景展示老社区文化、在短视频平台发起#记住我们的巷子#话题,成功将“拆迁”议题转化为“文化传承”公共讨论,这种“柔性动员”手段值得我们关注。

2社会运动的核心要素拆解

2.4社会场域:行动发生在哪里?

场域不仅指物理空间(如街道、广场),更包括“意义空间”(如舆论场、政策场)。例如,网络时代的社会运动往往同时在“线下街头”与“线上热搜”两个场域展开——线下行动吸引媒体报道,线上讨论放大议题影响,二者形成“共振效应”。我曾参与观察某高校“反对学术不端”倡议,学生们在校园BBS发起“学术诚信故事”征集,同时在图书馆前设置“诚信签名墙”,线上线下的联动使倡议覆盖了90%以上的在校生。

02

社会运动的历史脉络: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逻辑

1前工业社会:自发、局部的“反抗碎片”

在农业社会,社会运动多表现为农民起义、行会抗争等。以中国明清时期的“抗租运动”为例,农民因灾年田租过重,自发聚集到地主庄园抗议,甚至捣毁账册。这类运动的特点是:

目标局限:多为“减租”“免赋”等具体经济诉求,很少触及制度变革;

组织松散:依赖血缘、地域关系临时动员,缺乏长期机构;

手段激烈:常伴随暴力冲突(如砸毁农具、攻击乡绅),这与当时缺乏合法申诉渠道直接相关

文档评论(0)

2604903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