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哲学导论哲学与人性关怀课件.pptxVIP

2025 高中哲学导论哲学与人性关怀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哲学对人性本质的追问:从“我是谁”到“我们何以成为人”演讲人

01哲学对人性本质的追问:从“我是谁”到“我们何以成为人”02哲学对情感体验的深化:从“感受情绪”到“理解心灵”03哲学在现实关怀中的实践:从“纸上哲思”到“人间温度”目录

2025高中哲学导论哲学与人性关怀课件

各位同学:

当我们坐在教室讨论“哲学”时,可能首先会联想到书本上的抽象概念、晦涩的名言或遥远的哲学家。但今天,我想带大家换个视角——哲学从来不是悬浮在云端的“玄思”,它的根须始终深深扎在人性的土壤里。无论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还是孔子“仁者爱人”的教诲;无论是康德对“人是目的”的呐喊,还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哲学的终极关怀始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理解人、尊重人、成就人。这节课,我们就从“哲学与人性关怀”切入,揭开哲学最温暖的那层底色。

01哲学对人性本质的追问:从“我是谁”到“我们何以成为人”

1人性追问的起点:哲学对“人”的初始凝视我曾在课堂上问学生:“如果用一个词描述‘人’,你会选什么?”答案五花八门:“会思考的动物”“有情感的生物”“能创造工具的存在”……这些答案看似朴素,却暗合了哲学史上对人性本质的经典探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他看到人无法脱离群体而存在;中国先哲荀子提出“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强调人区别于动物的“伦理辨析能力”;近代哲学家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将“理性”确立为人的本质特征。这些看似不同的结论,其实都在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是什么让“人”成为独特的存在?

这种追问不是哲学家的“智力游戏”。我曾接触过一个因家庭变故陷入迷茫的学生,他问我:“如果连父母的爱都可能消失,那‘人’到底有没有不变的东西?”这时候,哲学对人性本质的探讨就成了一盏灯——它告诉我们,人性的本质不是某个固定属性,而是包含理性、情感、社会性等多重维度的动态整体。就像一棵生长的树,根系(生物性)、枝干(社会性)、枝叶(精神性)共同构成其生命形态,任何单一维度的定义都会窄化“人”的丰富性。

2人性的复杂性:哲学如何突破“非黑即白”的认知陷阱现实中的人性远非“善”或“恶”能简单概括。我带学生读过《论语》中“子见南子”的故事:孔子为推行仁政,会见了争议极大的卫国夫人南子,弟子子路因此不悦。孔子急得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个细节让学生们突然意识到:圣人也有现实的妥协,也会因被误解而焦急——人性从不是“完美模板”,而是真实的矛盾体。

哲学史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二者最终都指向“教化”的重要性: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化性起伪”,本质都是承认人性有向上生长的可能。这种对复杂性的包容,恰恰是哲学给予我们的重要思维工具。当我们用“非黑即白”的标签评判自己或他人时(比如“我天生学不好数学”“他肯定是个坏人”),哲学提醒我们:人性是流动的、可塑造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复杂的动机与境遇。

3人性的共通性:哲学如何联结“个体”与“人类”去年带学生参观博物馆,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盆前,有个学生突然说:“这些古人画的鱼纹,和我弟弟在幼儿园画的鱼好像啊!”这个发现让我们意识到:跨越万年,人类对美的感知、对生命的热爱从未改变。哲学对人性的追问,最终会指向“共通性”——无论文化、时代如何差异,人类对爱、自由、尊严的追求是相通的。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一命题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公认的伦理原则,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性最深处的需求: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看见。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战乱地区的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时,哲学告诉我们:他们的恐惧与希望,和我们并无不同。这种“共通感”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人性最本真的联结。

02哲学对情感体验的深化:从“感受情绪”到“理解心灵”

1哲学如何让情绪“被看见”:从日常困惑到存在之思高中阶段是情绪最丰沛的时期:可能因一次考试失利陷入自我怀疑,因朋友的误解感到孤独,因对未来的迷茫产生焦虑。这些情绪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哲学思考的起点。我曾让学生记录一周的“情绪日记”,然后引导他们追问:“我为什么会愤怒?是因为被否定,还是因为期待未被满足?”“孤独感背后,是不是渴望更深的联结?”

这种追问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安慰,而是哲学特有的“反思”——它让我们从情绪的漩涡中跳脱,像观察一棵树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灵。就像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的:“困扰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当学生意识到“考试失利”引发的不是“我很失败”的绝对结论,而是“我需要调整学习方法”的具体行动时,情绪就从“压迫者”变成了“提示者”。

2哲学对“痛苦”的超越:从承受苦难到寻找意义去年班里有位学生因亲人离世陷入抑郁,我陪他读了

文档评论(0)

zsq123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