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环境监测流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光伏电站环境监测流程

作为在新能源行业摸爬滚打近十年的老运维,我对光伏电站的”健康体检”——环境监测,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执着的认真。这些年跟着团队跑过戈壁滩上的集中式电站,也蹲过屋顶分布式项目,愈发明白:环境监测不是走过场的”拍照打卡”,而是保障电站高效运行、守护周边生态的关键链条。今天就以我们上个月刚完成的西北某200MW光伏电站环境监测为例,跟大家唠唠这一套完整的流程。

一、前期准备: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每次接到监测任务,我们团队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刻背设备往现场冲,而是关起门来开”诸葛亮会”。就像医生看病前要翻病历,我们得先把电站的”基础档案”摸清楚——这是上个月监测前的准备会议上,组长老王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1.1吃透电站”基本盘”

首先要调阅电站的设计资料。记得那天我抱着一摞蓝图蹲在会议室,逐页核对:阵列排布方式是固定式还是跟踪支架?组件倾角多少度?逆变器和箱变的位置分布?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后续监测点的布设。比如跟踪支架的电站,太阳辐射监测点得避开支架转动时的阴影区;而箱变集中区,电磁辐射的监测布点就得加密。

然后是收集历史数据。运维日志里近三年的环境监测报告、气象站的历史数据、周边生态巡查记录,这些都是宝贝。去年在华北某电站,我们发现历史数据里夏季14点的环境温度比组件温度低8℃,结果现场监测时特意多布了两个红外测温点,果然发现部分组件通风口被灰尘堵塞,这才避免了更大面积的热斑风险。

1.2装备”弹药库”检查

监测设备的状态直接决定数据准不准。我们有个”三件套”必查清单:

气象类设备:太阳辐射表的感应面必须用软毛刷清理,上次在戈壁滩就吃过亏——沙子粘在表上,测出来的辐照度比实际低了15%;温湿度传感器的百叶箱要检查是否变形,有次暴雨后箱门没关严,传感器直接泡水报废;风速风向仪的风杯和风向标得手动转几圈,听有没有卡滞的声音。

生态类工具:土壤取样器的刀刃要磨锋利,不然在板结的戈壁土上根本插不进去;植被覆盖率测量用的样方绳,得提前检查有没有断股,去年有回样方绳断开,导致测量面积误差30%;昆虫采集网的网布要补好破洞,不然蝴蝶蛾子”漏网”可影响生物多样性分析。

电磁与噪声设备:噪声仪的校准器必须提前带,到了现场先做声学校准,有次忘记带,测出来的噪声值偏差2分贝,最后只能重新补测;电磁辐射分析仪的探头要检查屏蔽层,之前在山区电站,探头屏蔽层老化,测出来的数据跳变严重,差点误判为设备故障。

1.3人员分工”排兵布阵”

我们团队一般7个人:我负责气象与电磁监测,老李带新人小张做生态调查,王工盯着噪声和土壤,组长老张总揽全局兼机动支援。出发前三天必须开”交底会”,每个人的任务要具体到”几点测哪个点”“用哪台设备”“数据记在哪个本子”。记得有次小张没听清,把样方布设在了巡检道上,导致植被数据全错,后来我们特意做了”任务确认表”,每个人签字画押才算完。

二、现场监测:眼到、手到、数据到

准备工作做扎实了,现场监测就能少踩90%的坑。那天早上六点,我们带着满满两大箱设备到了电站。西北的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老张看了看表说:“按计划,先测气象基准点,赶在8点太阳升起来前把设备架好。”

2.1气象参数:给太阳”记考勤”

气象监测是整个环境监测的”地基”,因为光伏电站的发电量90%以上取决于光照、温度、风速这些参数。我们在电站中心区域选了块无遮挡的空地,支起10米高的气象塔。

太阳辐射:总辐射表、散射辐射表、直射辐射表要调成同一水平高度,用水平仪反复校准。我蹲在塔下盯着手机里的实时数据,看到总辐射值从50W/㎡慢慢涨到800W/㎡,心里才算踏实——这说明设备没毛病。

温度与湿度:环境温度传感器装在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里,组件温度用红外热像仪扫描,得挑10个不同方位的组件,每个测3次取平均。那天测到一块组件温度比周围高12℃,老李拿手电一照,发现上面沾了块鸟粪,这就是典型的”热斑隐患”。

风速风向:风杯转得呼呼响,数据每10秒自动存储一次。我们特意在阵列前后各布了一个测风点,发现阵列后方风速比前方低2.3m/s,这说明组件排布对局部风场有明显影响,后续可能需要调整巡检道宽度来改善通风。

2.2生态影响:守护”光伏+生态”的底色

现在的光伏电站早就不是”占地破坏生态”的老印象了,我们监测的重点是看电站和自然能不能”和谐共处”。

植被监测:在电站周边和阵列间隙选了5个1m×1m的样方。小张蹲在地上数得脖子都酸了:“李工,这个样方有12株狗尾草、8株刺儿菜,覆盖度大概65%。”老李用钢卷尺量了株高,又捏了把土壤:“去年同期覆盖度是58%,说明光伏板遮阴确实有利于草本植物生长,但土壤还是偏干,得建议运维部在滴灌系统里加两个喷头。”

土壤质量:用土钻在0-20cm、20-40cm层取了5个混合样。王工把土样装进自封袋时说:“你闻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