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VIP

2025年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及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文学创作与批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复调小说

2.互文性

3.诗学(Poetics)

4.创伤叙事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比较“典型”(文学典型)与“意象”(诗歌意象)的核心差异,并结合具体文学作品说明二者的审美功能。

2.分析《红楼梦》中“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对小说主题表达的作用。

3.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灵韵”(Aura)的消散,这一观点对当代文学传播有何启示?请结合网络文学或短视频改编案例展开论述。

4.如何理解“民间叙事”与“官方历史”在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张力?以《秦腔》或《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说明。

三、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近年来网络文学“类型化”趋势显著(如玄幻、仙侠、职场文等),而经典文学始终强调“个性化”表达。请结合文学本质与传播规律,谈谈二者的矛盾与互补关系。

2.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如戴望舒、穆旦、多多的创作)在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技巧的同时,如何实现“本土化”转化?请以具体诗人作品为例,分析其文化策略与审美创新。

文学创作与批评(业务课二)

一、文学创作(60分)

请以“桥”为核心意象,创作一篇3000字左右的短篇小说。要求:情节完整,人物鲜明,语言流畅;“桥”需贯穿叙事,兼具具象与象征意义。

二、文学批评(90分)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学批评。要求:结合具体文本细节,运用至少一种文学理论(如叙事学、新批评、文化研究等),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材料:东西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2023年出版)以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下党情报传递为背景,讲述“沪江支队”成员在白色恐怖中用生命守护“千里江山图”(一份战略地图)的故事。小说突破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的“英雄叙事”,通过“菜鸟特工”陈千里的视角展开,重点刻画人物的恐惧、犹豫与成长;叙事结构上采用“拼图式”手法,多线并行的片段最终拼合出完整的历史图景;语言风格融合了海派小说的细腻与谍战类型的紧张感。

参考答案与解析(业务课一)

一、名词解释

1.复调小说:由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指一种突破传统“独白型”叙事的小说结构。其核心特征是“多声部”,即不同人物的意识独立于作者视角存在,彼此对话而非被作者统一支配(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复调小说消解了单一权威,强调思想的平等与对话性。

2.互文性: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概念,指任何文本都与其他文本存在潜在关联,是对先前文本的吸收、改写或回应。如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同名小说的互文,既继承“狂人”的象征,又注入中国礼教批判的新内涵。互文性打破了文本的封闭性,强调文学的历史延续性。

3.诗学(Poetics):原指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史诗等文学体裁的规律总结,后扩展为对文学本质、创作规律、审美特征的理论研究。现代诗学涵盖形式诗学(如俄国形式主义)、文化诗学(如新历史主义)等分支,核心是回答“文学何以成为文学”。

4.创伤叙事:指以个体或集体创伤(如战争、灾难、记忆断裂)为主题的文学创作,常通过碎片化、重复、隐喻等手法呈现创伤的不可言说性(如严歌苓《金陵十三钗》对战争创伤的非线性书写)。其功能不仅是记录苦难,更在于通过叙事重构记忆,实现心理疗愈与历史反思。

二、简答题

1.典型与意象的差异及审美功能

典型(如鲁迅笔下的阿Q)是现实主义文学中“个性与共性统一”的艺术形象,通过具体人物的独特性反映社会普遍本质,侧重对现实的概括与批判;意象(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诗歌中融入主观情感的物象,侧重情感的凝练与意境的营造。

以《阿Q正传》与《锦瑟》为例: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是其个人性格,也是近代国民性的典型概括,通过典型塑造,鲁迅完成了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锦瑟》中“庄生晓梦”“望帝春心”等意象,以碎片化的物象组合形成朦胧意境,传递诗人复杂的人生感慨。二者分别服务于小说的现实批判功能与诗歌的情感表达功能。

2.《红楼梦》的叙事视角与主题表达

《红楼梦》开篇以“石头”全知视角介绍“假语村言”的创作意图,统摄全局;但具体情节中常切换为限知视角(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以村妇视角展现贾府的奢华)。全知视角赋予文本“上帝视角”的宏观性,暗示“万境归空”的哲学主题;限知视角则通过人物的有限认知,强化“真事隐去”的模糊性(如秦可卿之死的含混叙述)。二者交替使用,既构建了庞大的叙事网络,又强化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主题,使小说超越简单的世情描写,升华为对存在本质的追问。

3.本雅明“灵韵消散”对当代文学传播的启示

文档评论(0)

伍四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