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品牌维护方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旅游品牌维护方案

作为在乡村旅游领域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从业者,我太明白一个道理:乡村旅游的“火”可能靠一次爆点,但“长红”必须靠品牌维护。这些年见过太多村子靠“农家乐”“采摘园”火了一两年,最后却因服务缩水、特色褪色被游客遗忘。今天我想以我们团队正服务的“云栖山舍”乡村旅游品牌为例,聊聊如何系统做好品牌维护——它不是简单的“查漏补缺”,而是需要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从里到外、从日常到长远,用心浇灌。

一、为什么要做品牌维护?先看现状与痛点

“云栖山舍”是我们三年前参与打造的品牌,主打“山谷里的慢生活”,最初靠“梯田民宿+古法手作+生态美食”迅速出圈,旺季时房间要提前两个月订。但最近半年,我们接到的反馈逐渐变了味儿:有游客在小红书吐槽“民宿空调噪音大,和宣传图里的‘星空房’完全不一样”;有回头客说“去年吃的土鸡汤是现杀的,今年端上来的肉软趴趴,明显冻过”;更扎心的是,隔壁镇新开发的“竹溪村”靠“亲子农耕研学”抢走了不少家庭客群……

这让我意识到:乡村旅游品牌就像一汪泉水,刚开发时清冽甘甜,但若不持续清理淤泥、引新水,早晚要浑浊。具体来看,当前品牌面临三大核心问题:

一是品牌认知模糊化。游客对“云栖山舍”的印象停留在“有山有水”,却说不清和其他乡村游的区别;

二是服务体验碎片化。民宿、餐饮、活动由不同村民经营,标准不统一,游客体验时好时坏;

三是内容更新滞后化。三年前的手作体验(扎染、打年糕)还是那套流程,老游客觉得“没新意”,新游客觉得“不够有趣”。

如果放任这些问题,品牌好感度会像漏了底的水桶,迟早见底。

二、品牌维护的核心目标:让“云栖山舍”从“网红”变“长红”

我们给品牌维护定了三个阶段目标,像爬楼梯一样层层递进:

短期(3-6个月):解决游客高频吐槽问题(如民宿设施老化、餐饮标准化不足),将游客满意度从80%提升至90%;

中期(1-2年):强化品牌独特记忆点(比如让“山谷里的手作课堂”“能看星星的生态餐桌”成为标签),复购率提高20%;

长期(3年以上):形成“品牌-村民-游客”共生体系,让品牌价值反哺村民收入,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参与运营。

目标不是空喊,得有具体抓手。接下来我展开说说我们是怎么做的。

三、品牌维护的五大核心动作:从“面子”到“里子”全链路守护

(一)先“校准”:重新提炼品牌核心价值,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很多乡村旅游品牌的问题,根源在于“自己都没想清楚要传递什么”。我们专门组织了村民、游客、专家三方座谈会,翻出三年前的定位报告,结合现在的市场变化重新梳理:

挖掘“根”上的特色:云栖山舍所在的村子有200年历史,村里的古樟树、清代的引水渠、流传了三代的“火塘夜话”习俗,这些都是别的村子学不走的。我们把这些元素串成“山谷里的活态文化”,比如在古樟树下设“故事角”,让70岁的张奶奶每天下午讲“当年知青修水渠”的故事;在引水渠边做“泉水茶席”,用山泉水煮茶,配村民手工做的米糕。

回应“客”的需求:调研发现,现在的游客不单要“看风景”,更想要“有参与感的回忆”。我们把原来的“体验项目”升级为“沉浸式场景”——比如把打年糕从“围观制作”变成“全家齐动手”,游客自己揉米团、敲年糕,最后还能在年糕上盖刻有“云栖”二字的木章,打包带走当伴手礼。

现在村民聊天都会说:“咱们不是卖农家乐,是卖‘山谷里的日子’。”品牌的“魂”清晰了,后续动作才有方向。

(二)再“兜底”:建立服务标准,让好体验“可复制”

以前总觉得乡村旅游要“自然”,结果“自然”成了“随意”——民宿老板看心情打扫房间,厨子忙起来就用冷冻菜应付。我们痛定思痛,拉着村民制定了一套“云栖服务手册”,里面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节:

民宿篇:床单必须用草木染的蓝布(和村子的传统染坊合作),床尾放蒲团(方便游客脱鞋),床头柜备驱蚊包(里面装的是村民自己种的艾草);

餐饮篇:土鸡汤必须用散养180天以上的本地黄鸡,锅必须用土灶,端上桌时要说明“这只鸡是村东头李婶家的,今天早上刚抓的”;

活动篇:手作老师不能只教步骤,要穿插“为什么用这种布料”“这个花纹有什么寓意”的故事,比如扎染课会讲“以前村里姑娘出嫁,要给新郎扎染一件蓝布衫,针脚密的代表手巧”。

光有标准不够,得有人盯着落实。我们和村两委商量着,成立了“游客体验监督小组”,成员包括3位村民代表、1位运营专员,每天随机抽查:查民宿时带着白手套摸床头柜,查厨房时看冰箱有没有冻鸡,查活动时坐在后排听讲解。上个月有位民宿老板没换床单被查出来,虽然他是村里的老支书,但还是按规定在村民大会上做了检讨——规矩立起来,大家才知道“认真服务”不是喊口号。

(三)常“更新”:让内容“活”起来,避免“审美疲劳”

去年秋天,有位上海的老游客给我发消息:“你们的活动还是老样子,我都能背出台词了。”这句话像根刺扎在心里。我们开始琢磨:乡村的四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