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手法复位配合小夹板治疗肱骨干骨折28例临床体会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背景介绍
2.病例选择与分组
3.手法复位操作步骤
4.小夹板固定操作步骤
5.治疗效果评价
6.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7.临床体会与总结
01背景介绍
肱骨干骨折概述骨折类型肱骨干骨折分为横形、斜形、螺旋形等,其中横形骨折占多数,约占70%。骨折原因肱骨干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时手撑地或车祸等,年发病率约为2.5/10万。骨折特点肱骨干骨折常伴有神经、血管损伤,如桡神经、正中神经等,其中桡神经损伤发生率约为5%-10%。
手法复位技术复位原则复位应遵循解剖复位、功能复位原则,力求恢复肱骨干的正常解剖关系,避免畸形愈合。复位步骤复位步骤包括牵引、折顶、复位、固定等,其中牵引是最基本的步骤,可减轻软组织肿胀,便于复位。复位技巧复位时需掌握正确的手法,如牵引力度要适中,折顶动作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手法复位成功率达90%以上。
小夹板固定技术夹板选择选择夹板时应考虑患者体型、骨折类型等因素,通常使用柳木板或竹板,长度需超过骨折部位上下各两横指。固定方法固定时,先将夹板置于骨折部位,用绷带或布条缠绕固定,确保骨折端稳定,防止再移位。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护理要点固定期间需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过紧或过松。定期检查夹板固定情况,如有松动或压迫症状,应及时调整。同时,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02病例选择与分组
病例选择标准骨折类型纳入标准包括闭合性肱骨干骨折,排除开放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确保病例的典型性和安全性。骨折程度骨折程度需为中度或轻度,即骨折线长度小于5cm,以便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技术的有效实施。患者年龄患者年龄应在18-65岁之间,此年龄段的骨骼愈合能力较好,有利于观察治疗效果。
分组情况分组依据将患者根据年龄、骨折类型和骨折部位进行分组,每组约10例,以确保组间可比性。分组标准分组标准包括年龄分为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1岁以上),以及骨折类型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每组患者数保持一致,以确保分配的随机性和公平性。
分组依据年龄分组根据患者年龄将病例分为三个年龄组,分别为青年组(18-40岁)、中年组(41-60岁)和老年组(61岁以上),以观察不同年龄段的复位效果。骨折类型依据骨折的开放性将病例分为闭合性骨折组和开放性骨折组,比较两种不同类型骨折的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效果。骨折部位按照骨折发生的具体部位,将病例分为上段骨折组、中段骨折组和下段骨折组,分析不同部位骨折的复位难度和愈合情况。
03手法复位操作步骤
复位准备患者评估复位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了解患者基本情况、病史和损伤情况,确保患者适合手法复位。环境准备选择安静、宽敞的复位环境,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和急救药品,确保复位过程中安全有序。手法练习复位医师需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复位技巧,通过模拟练习,确保复位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操作风险。
复位手法牵引手法采用持续牵引手法,使骨折端逐渐复位,牵引力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通常为2-3kg,持续牵引时间不少于10分钟。折顶手法在牵引的基础上,根据骨折类型和方向,进行折顶手法,以纠正骨折端的成角和侧方移位,操作需轻柔,避免造成软组织损伤。复位手法通过推、拉、旋转等手法,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复位过程中需密切观察骨折端的位移情况,确保复位效果。
复位注意事项避免暴力复位过程中避免使用暴力,以免造成二次损伤或软组织挫伤,操作需轻柔、准确。观察反应复位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剧烈疼痛、皮肤苍白、麻木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检查原因。固定稳定复位成功后,需用夹板或石膏进行固定,确保骨折端稳定,避免复位后再移位,固定时间通常不少于4周。
04小夹板固定操作步骤
夹板选择与准备夹板材料选择质地坚韧、弹性好的材料,如柳木板或竹板,厚度一般在0.5-1厘米之间,确保固定效果。夹板尺寸夹板长度需超过骨折部位上下各两横指,宽度与患者肱骨周径相匹配,以适应不同体型患者。准备工具准备必要的工具,如绷带、剪刀、布条等,以便在固定过程中进行切割、捆绑等操作,确保固定效果。
固定操作夹板放置将夹板置于骨折部位两侧,确保夹板与皮肤之间有适当间隙,防止压迫神经和血管。捆绑固定使用绷带或布条从骨折远端开始,向近端缠绕固定,缠绕力度适中,防止夹板移位,但不宜过紧。观察调整固定后需观察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和活动情况,如发现夹板过紧或过松,应及时调整,确保固定效果。
固定后护理观察症状密切观察患肢肤色、温度、感觉和运动功能,及时发现肿胀、疼痛加剧等异常症状,及时调整固定方法。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固定部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