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第一章的环境描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岩第一章的环境描写

——雾锁山城,暗涌惊雷

《红岩》第一章以1948年元旦的重庆为叙事空间,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环境描写,构建了一幅兼具历史真实与象征意义的时代画卷。作者没有停留在“场景交代”的表层功能,而是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深度融合,既还原了特定历史时期重庆的城市风貌,又以环境为载体暗示人物命运、烘托斗争氛围、深化主题内涵。深入剖析这些环境描写,不仅能把握第一章的叙事节奏,更能理解红色经典文学中“环境即叙事”的创作智慧。

一、自然环境:浓雾笼罩下的“双重隐喻”

第一章开篇即以自然环境定调,“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一描写并非单纯的气候写实,而是兼具“地理特征”与“政治隐喻”的双重功能,为整部作品奠定了“黑暗中藏希望”的基调。

(一)地理写实:重庆“雾都”的气候还原

从地理维度看,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精准还原了重庆“雾都”的气候特征。1948年元旦的重庆,正值隆冬,浓雾是这一季节的典型天气——“灰蒙蒙的雾海”“浓云迷雾笼罩”,既符合重庆因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水汽充沛易形成浓雾的地理特点,也让场景具有强烈的地域辨识度。文中多次强化雾的存在感:报童“在雾气里边跑边喊”,余新江穿过“乱哄哄的街头”时,周围是“雾气弥漫”的环境,连高楼顶上垂悬的法币彩带,也在“雾气弥漫”中若隐若现。这些细节让“雾”不再是抽象的背景,而是可感知的环境元素——它模糊了视线,让纪功碑“隐没”,让行人的身影变得朦胧,甚至让十万元法币因“雾气”与色彩模糊,更显不起眼。这种写实性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重庆冬日的街头,感受到雾带来的压抑与潮湿,为后续社会环境的铺陈提供了“真实的地理舞台”。

此外,作者还通过“寒冷”的体感描写丰富自然环境层次。“凛冽的寒风”中,街头招贴“在凛冽的寒风中抖索”,行人裹紧衣物,甫志高宿舍的“火盆里通红的炭火,驱走了寒气”,这些细节既呼应了隆冬季节的气候特征,也通过“寒风”与“炭火”的对比,构建了“室外寒冷”与“室内温暖”的环境反差,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合理的空间差异——室外的寒冷烘托街头的苦难与动荡,室内的温暖则为地下工作者的秘密会面提供了暂时的避风港,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场景形成有机联动。

(二)政治隐喻:“浓雾”即“黑暗统治”的象征

从象征维度看,“浓雾”是国民党反动统治“黑暗、压抑、遮蔽真相”的核心隐喻。抗战胜利纪功碑本是民族胜利的象征,却“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暗示胜利的成果被反动势力窃取,光明被黑暗遮蔽——就像1948年的中国,虽已抗战胜利,却陷入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迷雾”,民众看不清未来方向,社会陷入动荡与迷茫。“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阴沉沉”既形容天气,也指向政治局势的阴沉,浓雾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是反动统治带来的“政治阴霾”的具象化。

雾的“遮蔽性”还与“真相被掩盖”的情节形成呼应。报童叫卖的“公教人员困年关,全家服毒”的真相,被街头的喧嚣与浓雾暂时掩盖;炮厂“特务纵火”的真相,被《中央日报》“工人不慎失火”的谎言掩盖;美国势力与国民党勾结的真相,被“新年招待会”的虚假友好掩盖。正如浓雾模糊了纪功碑的轮廓,反动统治也在“遮蔽”社会的真相,让民众在迷茫中承受苦难。而余新江“直视一切的眼睛”,则暗示着革命力量能穿透“浓雾”,看清真相与未来,自然环境的隐喻与人物性格形成巧妙互动——雾能遮蔽他人,却无法遮蔽革命者的视线。

(三)情绪烘托:“雾+寒”营造的压抑氛围

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承担着“情绪烘托”的功能,“浓雾+寒冷”的组合,构建了压抑、悲凉的整体氛围,让读者在阅读之初即感受到时代的沉重。浓雾让街头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行人“匆忙走着”,报童的叫卖声“渐远渐弱”,柴油车“轧轧地颠簸着,发出刺耳的噪声”,这些声音与模糊的视觉结合,形成一种“混乱中的压抑”——仿佛整个城市被雾困住,无法挣脱。寒冷则加剧了这种压抑:街头小贩在“凛冽的寒风中抖索”,流浪儿童抢夺烟蒂取暖,公教人员因“困年关”全家服毒,寒冷不仅是身体的体感,更是底层民众生活的“精神寒冬”。

这种压抑氛围在甫志高宿舍的“温暖”中得到短暂缓解,但作者刻意让“温暖”带有“暂时性”——宿舍的火盆虽驱走寒气,但窗外仍是浓雾与寒风,室内的温暖不过是“白色恐怖中的孤岛”,暗示地下工作者的安全随时可能被打破,斗争的环境始终充满危险。自然环境的“压抑”与“短暂温暖”的对比,让情绪节奏张弛有度,既让读者感受到黑暗的沉重,也为后续革命力量的觉醒埋下“冲破压抑”的伏笔。

二、社会环境:畸形繁荣与底层苦难的“撕裂图景”

第一章的社会环境描写以“元旦街头”为核心场景,通过“上层特权阶层的奢靡”与“底层民众的苦难”的鲜明对比,展现了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畸形与撕裂”。作者没有直接

文档评论(0)

幸福人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高校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11月1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