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总结与反思心得(.docVIP

线上教学总结与反思心得(.doc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线上教学总结与反思心得(

清晨六点,我揉着眼睛摸向电脑——屏幕亮起来的瞬间,桌面壁纸里的多肉正耷拉着叶子,像极了我昨天上完课的样子。这是我线上教学的第三个月,开机键按下去的脆响里,藏着一肚子没说出口的热乎心得,像杯刚冲好的燕麦粥,得搅开了才见得着里头的坚果仁。

第一次上课的“大型翻车现场”

记得第一次试课,我提前两小时就坐回书桌前:摄像头擦了三遍,麦克风套上防喷棉,连教案都压在玻璃台板下——就怕手抖翻页时出错。结果上课铃响的前一分钟,我突然发现:互动白板的密码忘了。手忙脚乱翻备忘录时,碰倒了刚泡的茉莉花茶,半杯茶顺着桌沿流进键盘,“啪”的一声,屏幕直接黑屏。等我抱着电脑冲向客厅找备用机,学生已经在群里刷了九十多条消息:“老师你被外星人劫走了吗?”“我看到你家柯基在背景里跑圈!”

那天的课,我是蹲在沙发上上完的——电脑放在茶几上,摄像头对着我仰起的脸,活像个被审的嫌疑人。更糗的是,讲到《秋天的雨》时,我想展示银杏叶的图片,结果误点了文件夹里的“表情包合集”——一张我去年万圣节cos女巫的照片“唰”地弹出来,学生瞬间炸了:“老师你藏得够深啊!”“女巫老师要给我们变糖吗?”我盯着屏幕上自己画着大黑眼圈的脸,耳尖烫得能煎鸡蛋,连“秋天的雨像小钥匙”都忘了怎么说。

慢慢摸到“隔着屏幕的温度”

后来我才明白,线上课不是线下的“复制粘贴”,是得把“面对面”换成“屏对屏”的“摸温度”。比如上周讲《散步》,我本来想按教案念“亲情是最淡的茶”,结果连麦的小若突然举手——她扎着羊角辫,背景是粉色窗帘,说话时揪着衣角:“老师,我昨天和奶奶散步,她攥着我的手说‘你小时候走不动,我抱你;现在我走不动,你扶我’,是不是和课文里一样?”

我愣了一秒,突然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要看见每个孩子眼睛里的光”。那天的课,我把教案翻到最后一页,和他们聊了二十分钟“家里的散步故事”:有人说爷爷会捡路上的枫叶夹在笔记本里,有人说妈妈散步时会偷偷买冰淇淋,还有个男生说,他家的柯基会沿着小区的树桩走“猫步”——屏幕上的弹幕像春天的碎花瓣,飘过来都是“我也有!”“我家也是!”,连平时最沉默的小宇都刷了条:“老师,我昨天扶奶奶上楼梯,她夸我‘比拐杖好用’。”

那天放学,我盯着弹幕记录看了半小时——原来线上课的“温度”,藏在学生没说出口的“小秘密”里,得把教案翻过去,才能接住他们递过来的“小糖果”。

那些“没看见”的细节,才是最该记住的

直到上周看回放,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大错”:周二讲《秋天的雨》时,小阳举了三次手——第一次是在我讲“银杏叶像小扇子”的时候,第二次是我读“梨香香的”,第三次是快下课的前五分钟。可我那会正赶着讲课后题,瞥了眼互动面板,想着“下节课再问他”,就跳过了。回放里的小阳,举着手的胳膊慢慢放下去,最后蔫蔫地关掉了摄像头,背景里的篮球框还挂着他昨天刚买的红领巾。

还有次布置语音作业,我要求“用家乡话读一遍课文”。结果晚上批作业时,看到小晴的留言:“老师,我用的是爷爷的老人机,没法发语音,我把课文写在笔记本上,拍给你好不好?”照片里的字歪歪扭扭,铅笔印子蹭得纸边发黑,可“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那行,她画了个小太阳,旁边写着“爷爷说,下雨的时候,钥匙要放在贴身口袋里”。

我盯着那张照片愣了好久——原来线上课的“盲区”,从来不是摄像头照不到的地方,是我没蹲下来看的“低处”:有的孩子用老人机,有的孩子要帮家里看弟弟,有的孩子怕打扰爸妈,躲在阳台上课——这些我之前“没看见”的细节,像藏在沙发缝里的拼图块,拼起来才是完整的“学生”。

现在的我,学会了“慢下来”

上周五的课,我没赶进度。讲到《秋天的雨》里“菊花仙子的颜色”,我关掉了PPT,点开了连麦键:“谁愿意给大家看看家里的菊花?”第一个接的是小宇——他举着手机跑到阳台,镜头里的野菊花长在花盆边,黄色的花瓣上还沾着露水:“这是我上周从楼下草地挖的,奶奶说它比花店的香。”接着是小若,她举着妈妈的围巾:“我奶奶织的,像菊花的橙色!”最后是小阳,他抱着个玻璃罐:“这是我攒的银杏叶,夹在书里,闻起来像晒过太阳的被子。”

那天的课,我们聊了四十分钟“秋天的味道”:有人说桂花开的时候,妈妈会做桂花糕;有人说爷爷的茶缸里,泡着晒干的橘子皮;还有人说,下雨的时候,奶奶会把花生放在火盆上烤,香味能飘到三楼。我坐在电脑前,手里捧着热可可,看着屏幕里的小脸蛋一个个亮起来,突然想起陶行知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原来“教”从来不是“我讲你听”,是我递过去一个“秋天的话题”,他们回我一筐“秋天的故事”。

最后想说的话

昨天晚上,我翻朋友圈时,看到小阳发了条动态:“今天老师让我们读银杏叶,我举了手,她听见了。”下面配了张照片:他举着银杏叶对着摄像头,阳光穿过叶子,在他脸上投下碎金。我评论了个“小太阳”,他秒回:“老师,明天的课,我要带奶奶

文档评论(0)

150****71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