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9
2025年浙江省公考《申论》题(B卷)
【材料一】
4月,江南养蚕季。在社交平台上,家长们又开启了一年一度的“全城寻桑”,因为孩子们要做一项观测蚕宝宝生长发育过程的作业。每年此时,也是嘉兴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最闹猛的日子,每天有两三千份装着蚕卵和桑叶的“蚕宝宝饲养盒”从云龙村出发,飞到全国各地的学生手上。
海宁自古养蚕,而云龙村是迄今海宁蚕桑业保存最完整的村庄之一,堪称海宁养蚕活历史。2009年,云龙村的蚕桑生产民俗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中重要代表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2021年起,云龙村的小云龙蚕桑乐园与中国丝绸博物馆每年都会合作发起“大家来养蚕宝宝”系列公益活动。不管多远,只需支付8元邮费即可免费领取一份“蚕宝宝饲养盒”。至今已有累计10万份“蚕宝宝饲养盒”发往全国各地,200多所学校的孩子们接受了蚕宝宝带来的生命启蒙。
“这事儿不赚钱。”小云龙蚕桑乐园园区金经理坦言。但整个云龙村都乐在其中。他们相信,更多人知道云龙村,就能吸引更多力量帮助村里的蚕桑产业更好地传承、发展,同时帮助村民增收。从云龙村走出去的“蚕宝宝饲养盒”,带着更多的人气回流到这个小村庄。2023年,云龙村接待游客20.49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15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村里建起蚕俗记忆馆,办起独具特色的蚕俗文化旅游节,重现蚕花戏等传统蚕桑习俗。蚕宝宝科普馆、采桑体验园、茧之屋、丝工坊……一条“从知识走向生活”的蚕桑研学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走进云龙村。“今年3月到6月,云龙村接待了1万多名中小学生前来研学。我们还与上海青少年宫结对,把蚕桑课程送过去。”驻点云龙村的文化特派员小徐说。“这个是缫丝机,缫丝轮这样子转,丝线就从蚕茧中一点点抽出来了。”茧站内,小徐正在为孩子们讲解缫丝过程:煮茧、找绪头、缫丝……擅长蚕桑技艺的村民,与小徐一起为孩子们展示如何使用传统工具抽丝剥茧。
蚕桑文化是云龙村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创产品是蚕桑文化的活态传承。“大家抬头看看屋顶的这条龙,它是由15000多个蚕茧制作而成的。”在蚕桑记忆馆里,小徐带着研学的孩子手工制作蚕茧画,依托茧子和蚕匾,集合剪、画、刻、粘等传统手工艺制作出的一个个精美工艺品,是孩子们最好的研学纪念品。此外,云龙村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丝绸扎染、彩色蚕茧挂件、蚕丝被等蚕桑文化特色文创产品,也深受游客欢迎。这些文创产品,寓意丰收和吉祥,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诉说蚕桑的故事,传唱代代相传的蚕桑精神。
除了服务游客,如何让本村孩子重拾对蚕桑文化的兴趣,如何让新一代村民将蚕桑文化继续传承,是小徐作为文化特派员的重要使命之一。在节假日或周末,小徐都会筹办一些蚕桑文化活动。春天桑葚成熟时,小徐会带孩子们前往桑树林采摘桑葚,孩子们在品尝桑葚时,还能看看蚕宝宝的口粮桑叶是什么模样。“参加活动的一般是中小学生,不过有时候幼儿园小朋友也会一起跟过来,他们或许还懵懂,但通过体验,小心灵里也会留下蚕桑文化的印记。”小徐说,“接下来要以更丰富的文化宣传方式,带动更多村民一同参与到蚕桑文化的传承中来。”
2/9
【材料二】
11月15日,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入选。
溪头村是一座拥有14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森林覆盖率达92%,有黑麂、大鲵、红豆杉等上百种珍稀动植物。溪头村的美,并不囿于自然山水。沿着村道一路前行,随处可见的瓷片小道、青瓷微景观等文化元素,无一不在诉说历史。
“每一个来过溪头村的游客,都说羡慕我们能生活在这么美丽又有文化内涵的村庄里,就像世外桃源一样。”村民老吴自豪地说。溪头村生态文化资源丰富,既有宝溪湿地、萤火虫基地、荷花基地等水域风光,也有高山森林、八棵树公园、溪头星空、活水进村公园、国际竹建筑群等地文景观,还拥有世界最大的活态古龙窑群、龙泉青瓷大师村等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是近现代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地。
依托深厚文化,让“不灭窑火”燃起来。溪头村对古龙窑进行精心修复,打造开窑仪式观演、非遗技艺体验等场景,每年举办50余场“不灭窑火”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活动,展演龙泉青瓷传统技艺,吸引中外游客沉浸体验祈福纳祥、龙窑宴等文化新玩法。“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路径,让千年青瓷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个偏远又热闹的小山村,青瓷文化成了村民和国内外游客共同喜欢的语言。
如今的溪头村,村道两旁还“长”出了不少咖啡馆、主题民宿,“政府托营+村庄经营+市场运营”模式,让乡村民宿服务专业化、酒店化,夜游产品的推出让溪头村的夜晚不再静悄悄……
溪头村70%的村民从事旅游业,旅游收入在村民总收入中占比超80%。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5216元增长至2023年的36187元。去年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