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

《石钟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钟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doc

《石钟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 2.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借记游说理的写法。 3.积累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文中词类活用等现象。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现象,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全文因事说理,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写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相关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初理课文思路,以文理来带动学生对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 根据对苏轼的了解,以“东坡印象”为话题,请学生简单谈一谈(不可畅谈)。 提示:可从某首诗词或诗风谈起,亦可对其人生抒发感慨,对其品质做一阐述。 补充:北宋文学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和称为“苏辛”;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书画亦是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2、关于背景。 学生看课文注释。 3、抽取学生读课文,除注意以下读音外,注意断句的情况。 彭蠡(lǐ) 郦(lì)元 钟磬(qìng) 李渤(bó) 扣而聆(líng)之  函(hán)胡 桴(fú)止响腾 铿(kēng)然 硿硿(kōng)焉 无射(yì)  栖鹘(hú) 磔磔(zhé) 鹳(guàn)鹤 噌(chēng) 吰(hóng)  石穴罅(xià) 涵(hán)淡 窾(kuǎn)坎(kǎn)鞳(tà) 臆(yì)断 二、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 学生自主阅读。 要求:初步概括此文与一般游记的不同点。 明确:写作目的——借游释疑,探索石钟山的得名原因;贯穿线索——以“疑”为线索,而不是游踪;写作方法——以议论为主,理为主,游为宾。 四、 学生再读,简要说明文章内容,理出各段大意。 明确:《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山名的由来,反驳了李勃的观点,证实和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凡事要重视“耳闻目见”,而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一富于哲理的结论。 文章重点在辨明石钟山为什么“独以钟名”。全文以考辨为线索,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提出有关石钟山的命名的由来的两种说法,认为这两种说法各有使人怀疑之处。 第三部分,亲自夜访石钟山,探求山名的由来。苏轼用自己的见闻,证实并补充了郦元的说法,进一步推翻了李渤的说法。 第三部分,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由来的原因,说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游皆有得——“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轻易“臆断其有无”。 五、学生细读。 要求:句句口译,字字落实,划出难解的词句,整理出有特殊用法的词句。(不得看参考书,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细读”的任务。 2、完成练习册“基础巩固”部分及“阅读在线”之“课内阅读”。 3、背熟第一段,初背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学习,掌握其文言基础知识。 2、逐段分层理意,试背全文。 3、总体分析全文。 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诵读情况)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抽查第1段重点词句的文言知识 ⑴理解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焉、以为、临、是、相、虽、始、访、探寻、响、而 ⑵通假字:扣、函 ⑶活用:鼓、鸣、名、下 ⑷特殊用法:钟磬、而况……乎 ⑸特殊句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 得双石于潭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以钟磬置水中 2、细分第一段层次。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逐层小结: 第一层(首句)引《水经》交代石钟山的处所。 问:首句交待了什么?从全文的结构上讲,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此句开门见山,紧扣题目,引《水经》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为下面置疑作准备。然后接下来叙述郦道元和李勃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及其根据,以及作者的怀疑。 问:郦李二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第二层,记述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的说法,以及人们对此说的怀疑和辨驳。 析:郦元认为石钟山是以声得名,是水石相击的声音像“洪钟”之声。文中以“钟磬”同岩石作比较,以“大风浪”同“微风鼓浪”作比较,表明这种观点不能完全服人。 从后文知道,作者是同意此说的,但在此处未表态。因郦元之说不具体,未指出是水与石穴相击成声,故使人生疑。 这既表现了作者在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