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易传.doc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坡易传.doc

《东坡易传》  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历史上震耀一时的文化巨星“眉山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一门父子共同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更有难得的是,三苏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优秀的思想家和经学家,他们在经学领域也都各有专著,造诣非常。苏洵有《六经论》、《洪范论》、《太玄论》,苏轼有《易传》、《书传》、《论语说》,苏辙有《诗集传》、《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老子解》和《古史》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们或借圣经贤传以立言,或借古代子史以抒慨,奇思妙想,嘉言谠论,层见叠出,无处不闪灼着他们智慧的光芒,这不仅反映了他们自身的学术成就,而且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学术发展。可是,目前为止,对三苏的研究,多半只重视其文学成就,而忽略其学术成就;对他们的文献整理也只重视其诗文词赋,却对其学术著作重视不够。因此在研究三苏思想时,有的学人只注意玩索于文章词华之间,涵咏于游戏文字之际,却置其学术研究之高文大策于不顾,这无异于卖椟还珠,隔靴搔痒,难得要领。鉴于这一情况,我们首先对三苏父子的各类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特别是对三苏的经学著作作了首次校释,目前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总字数达800余万的《三苏全书》,《苏氏易传》即包括在其中。关于《苏氏易传》的研究,此前也有一些学者作过探讨,如孔繁、龙晦、余敦康、包弼德等先生,都在自己的专著或专文中作过努力,但是大都只从苏轼思想的某一侧面来进行,缺乏对《苏氏易传》的整体关照和把握。从易学研究史上看,这样做还是不够的。这里,欲谈谈《苏氏易传》的特色问题,以与有志者相探讨。    关于这个问题,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即:蜀学传统,家学渊源;兼容并包,自成体系;喜谈名理,切近人事。    一、蜀学传统,家学渊源    苏轼《东坡易传》作为一代大制作,既是他个人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也是“蜀学”传统与苏氏家学渊源的集大成之作。巴蜀大地,不仅有名山胜水,而且历史悠久,人文蔚然。自周、秦以来,就在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独步西部,媲美中原,是祖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巴蜀学术,前贤曾总结为:优于天文,擅长辞章,昌明于黄老,光大乎易学。尤其是巴蜀的天文与易学,更是源远流长,独擅其美,周之苌弘,汉之洛下弘、司马相如、赵宾、严遵、扬雄,晋之蜀才,隋之何妥,唐之赵蕤、袁天纲、李鼎祚,皆其卓然有成就者。降及宋世,蜀中人物多以易学名家,据学人不完全统计,光两宋的巴蜀易学家就有69位,著述凡92部[1],真是巍巍大国,郁郁壮观。“理学”宗师程颐颇垂青巴蜀易学,史载袁滋入洛,问《易》于程颐,程颐曰:“易学在蜀尔,盍往求之?”[2]蜀中易学之盛,于此可见一斑。“三苏”父子生活的眉山地区,士大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师”[3],号称“六经之首,万理之源”的《易经》,当然也是眉州士人专意通治的首要“经典”。“三苏”父子生于兹,长于兹,锺巴山蜀水之灵气,集“蜀学”成就之精华,易学也成了苏氏一门的传家之学。苏辙诗曰:“家传《易》、《春秋》,未易相粃糠。”[4]正是对这一家学传统的独白。    “老苏”苏洵壮岁之后,“闭户读书”,“大究六经、百家之说”,撰《六经论》,中有《易论》,提出“圣人之道,所以不废者,《礼》为之明而《易》为之幽也”命题;晚年,又以其“十年读《易》费膏火”[5]的功力,“作《易传》百馀篇”,自信“此书若成,则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6],惜未成而卒。临死之际,苏洵将未竟之业述托于苏轼、苏辙兄弟,二苏泣以受命,卒以成书。    据苏籀《栾城遗言》记载,苏轼、苏辙“二公少年皆读《易》,为之解说”,早年即有《易解》的雏形。苏轼21岁应进士第,作《御试重巽申命论》,对《周易》作了虽是局部但却精辟的论述。同科的苏辙时方19岁,应制科策《进论》25篇,中有《易论》一篇(按,辙之《易论》又收入苏轼文集,必有一误)。《栾城遗言》又载,苏洵晚岁“作《易传》未完,疾革,命二公述其志。东坡受命,卒以成书”,“(栾城)公乃送所解于坡,今《蒙》卦犹是公解”。《四库全书总目》于是说“此书实苏氏父子兄弟合力为之,题曰轼撰,要其成耳”,是合乎实际的。《苏传》既是苏轼“独得伏羲、文王超然之志”而成就的一代名著,也是“三苏”父子“合力为之”的结果。    今传《苏传》,其主体思想当然是苏轼的,但其系统的解《易》方法,博大的思想内涵,则代表了“三苏”父子共同的易学成就。《易传》中除了苏籀明确指明“《蒙卦》犹是公(辙)解”者外,其他方面,如果结合“三苏”父子治学风格、言论特徵、思想差别来考察,可粗寻其迹,大致看出他们各自思想在《易传》里的不同反映。朱熹曾说:“老苏说《易》,专得于‘爱恶相攻而吉凶生’以下三句,他把这六爻似那累世相雠相杀底人相似看,这一爻攻那一爻,这一画

文档评论(0)

独孤默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