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8课《侍坐》教学资料(长春版九年级下).docVIP

语文:第8课《侍坐》教学资料(长春版九年级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 侍 坐 有关资料 一、课文补遗 《论语》为政治国撮要 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5.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不为政?” 6.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8.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9.子曰:“宁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0.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1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5.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8.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9.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20.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23.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24.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二、课文赏析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这里主要写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开始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这样说,是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希望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接着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学生,摆出了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最后是根据这种现象,明确地提出了“言其志”的要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子路等四人言志。子路首先发言,他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干,去治理一个处于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国”,而且三年就见成效。子路说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哪知结果却是“夫子哂之”,看来孔子对他的谈话是不太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埋下了伏笔,以引起下文。冉有、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发言的,对于这两个人的谈话,孔子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与否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疑问,要看文章的下一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的谈话,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孔子“喟然而叹”,还明确表示:“吾与点也!”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这里主要是写孔子评论几个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话。写到这,前面的疑团就全部都解决了。孔子“哂由”,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志向:“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还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总之,本文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志”为中心内容,以“问志”“言志”“评志”为线索。这样写,中心鲜明突出,条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从子路的谈话中,不仅看到了他的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以及自信。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了他性格中轻率、鲁莽、不讲谦让的一面。从冉有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既有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s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411600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