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 当代新闻采访 贾广惠 信息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国立武汉大学新闻学博士 授课前言 一,学习新闻采访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二,本课程的讲解以及有关设想 三,有关学习要求(阅读和实践结合) 2004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业务论文及获奖情况: 1、《新闻发现就在“有”“无”之中》,《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4期 2、《对环保报道操作层面的几点思考》,《新闻知识》,2004年第9期 3、《科学发展观与环保报道新思路》,《青年记者》,2004年12期 4、《采访中旁观和参与的把握》,《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期 5、《信息公开如何防止新闻泄密》,《传媒观察》,2005年第5期 6、《增强贴近性? 减少迎合度》,《新闻界》,2005第4期 7、《也为记者记录不幸说几句》,《新闻记者》,2005年第9期 8、《解读“超级女声”》,《青年记者》,2005年第10期 9、《 “超女”火爆与传媒背后的欲望推力》,《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 10、《科学消费观与舆论导向关系》,《新闻知识》,2006年第2期 11、《大众传媒要当好和谐社会的“安全阀”》,《新闻界》2006年第1期 12、《接近性误区与新闻琐碎化》,《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 13、《论传媒消费主义运作及其矫正》,《新闻知识》,2007年第3期 14,《媒介环保传播中预警功能的缺失》, 《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11期 15、《传媒报道中隐私权的相对性》, 《当代传播》,2007年第6期 16、《媚雅与媚俗:当前传媒低俗化的突出问题》,第二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一等奖(2006年度) 17、《反思“癌症村”现象与媒介传播责任》,第三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一等奖(2007年度) 18、《环境新闻与地方利益协调探析》, 《今传媒》,2008年第1期 19、《论传媒消费主义对公共性的瓦解》, 《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 20、《论新闻写作的几个问题》, 《东南传播》,2008年第4期 21、《论“绿色奥运”视野下的生态文明传播》,《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实践环节设想之一 评报环节:每次上课要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讨论本地几家市民类报纸,讨论这么几个问题:一个头条、一个你最看重的新闻、哪天的报纸内容最出彩、一个版面等等。不要泛泛而谈。新闻专业是个非常实践的学科,不能停留于书本,必须实践。 实践环节设想之二 采访环节: 本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采访,以作业的形式完成。 确定采访什么?到哪里采访?采访谁?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准备?怎样列提纲? 关注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紧扣当前热点焦点 学习目的与成效 其一,熟知基本知识、理论; ?其二,掌握新闻价值; ?其三,培育新闻敏感; ?其四,掌握采访的基本技能; 其五,采写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何谓新闻采访 1、定义: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2、与公安人员破案、史家记录、学者调查、文学家深入生活的区别、联系(证据、司马迁、曹锦清、陈桂棣)。 3、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南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走访淮河、清华大学李强的《乡村八记》)。 ?? ??? ?? ?? ?? 2004年南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走访淮河 2004年5月29日南方周末头版头条:《再走淮河,再次惊心》,开大学生在“南周”一流报纸发表新闻之先河。 启示:抓住社会突出问题,结合本地实际量力而行,大胆尝试。 被污染的淮河 淮河里漂浮的死牛犊 淮河边的癌症村:濒死的癌症患者 2005年清华大学李强的《乡村八记》 一个从未在正式媒体发表过任何稿件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二学生,因为一篇4万字的农村调查报告,在其就读的中国一流名校清华大学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连续两次加按语突出刊登其部分内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赞扬,首都新闻界为此召开座谈会,并由此引发出当今新闻人如何转变作风和改进文风的讨论,这在中国新闻界是罕见的 。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有思想,有毅力,有追求,有志不在年高! 李强的采访实践 当2003年他从太原铁路一中考上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之后,学校的熏陶和职业的教育,使他明白了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懂得了作为一个新闻学子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道理。 李强的采访实践 尤其是他在看了两本关于当代中国农村问题的书籍之后,觉得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太需要人们去关注了,因为它始终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事实上、物质上的主体,没有它的现代化,我们所谓的现代化将永远只是观念上的现代化,一种局部的现代化。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