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政府協助產業升級之經驗分享 陳生民 2006/04/12 台灣二次大戰後社會狀況 沒有資金 沒有天然資源 沒有工業基本設施 1950 年代台灣經濟發展 著重農業發展 1949年開始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1950年美援,支持發展工業 發展輕工業以取代進口 六個四年經濟建設計劃(1953年開始前三個計劃) 中小企業萌芽 1960 年代台灣經濟發展 發展勞力密集產業 出口導向(後三個四年計劃) 鼓勵民間投資,引進國外資金與技術。 獎勵(僑外資來台)投資條例 「加工出口區」的開發設立(1965年) 1970 年代台灣經濟發展 逆向整合,發展石化工業及重工業。 十大建設(1969年) 工業區及「加工出口區」的擴充。 1980 年代台灣經濟發展 產業重整並促進經濟現代化 優先發展資訊及機械工業 推動研究與發展,培訓科技人才。 促進勞力密集產業生產自動化,以提升生產力與競爭力。 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1980年12月成立)。 1980年竹科從孵化器轉變為IT產業的加工基地--另一種加工出口區 1990 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石滋宜認為這是第二次逆向整合 199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 自由化、國際化挑戰 傳統產業外移(大陸、東南亞) IT產業逐漸取代傳統產業成為主導性產業 台灣成為全球分工體系的重要環節 從微笑曲線的最低端逐漸往兩邊擴張 改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台灣經濟發展成功的因素 土地改革的成功 中小企業的發展 人力資源的培育 政府適當的扮演推手 包括了政策與計劃、相關機構的設立 成功的土地改革: 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 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 亞洲主要國家人力素質比較 政府適當的扮演推手 政府在於營造有利的環境,讓企業在這環境中容易成長。 政府政策和計劃(如獎勵投資條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設立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創新產業園區 行政院開發基金、交通銀行解決融資的問題 成立相關的輔導與推動機構 經濟部的相關單位與計劃 工業局 獎勵投資條例 促進產業升級條例 投資扣抵 OFFSET專案 技術處 科技專案 技術引進專案 商業司 商業自動化計劃 RFID推動計劃 中小企業處 中小企業發展條例,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1991年) 中小企業信保基金 成立相關輔導與推動機構 1955年成立中國生產力中心,1957年更名為生產力與貿易促進中心,1970年再度更回原名 1963年成立金屬工業發展中心 1970年成立外貿協會 1973年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 1974年成立電子研究所(胡定華) 1977年金屬工業研究所成立精密工具機中心 2000年7月成立經資中心(IT IS) 1979年成立資訊工業策進會 1987年成立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 1990年成立中衛發展中心 這些機構通常做什麼? 培育人才 分攤研發、實驗、檢驗的風險 提供或引進技術 產業調研 觀念及知識宣導 駐廠輔導 企業觀摩交流 以生產力中心為例 83年與自動化服務團合併,繼續執行國家生產自動化計劃 84年推動全面生產力提升計劃 88年推動全面提升品質計劃 92年推動商業自動化計劃 與信息化相關之計劃 1995年行政院成立NII專案推動小組,整合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的相關計畫 ,後來結合Internet的發展,NII成為所有信息化的引用詞 政府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骨幹網路的建設、教育網路的實驗(TAnet)、電信事業的民營化、網絡應用如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推動,以及數位內容、數位學習產業的鼓勵等 所謂兩兆雙星計劃,雙星之一就是數位內容產業 與產業升級有關的信息化計劃 A計劃—企業與客戶共同信息化(ERP、CRM) B計劃—企業與供應商共同信息化(SCM) C計劃—結合金流的供應鏈信息化(與銀行) D與D+計劃—與物流結合的供應鏈信息化 E與E+計劃—偕同設計的信息化 G計劃—綠色環保(寰淨)的供應鏈信息化 RFID計劃—射頻識別計劃,用在產品標示 SBIR計劃—鼓勵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推動計劃(1999),以資金補助方式 ACTD計劃—鼓勵商業創新研發,以補助為主 AB計畫推動範圍 C 計畫推動重點 2000年第一個十年台灣的經濟發展 政黨輪替 政治掛帥,經濟政策說得多、做得少 振興經濟方案信口開河 大陸的磁吸效應更加增加 不只是傳統產業出走,許多科技產業也要出走 兩岸不通是經濟制約的關鍵問題 政府政策偏向福利社會 為了選舉開支票,產生資金排擠效應 對於政府功能的檢討與質疑 租稅鼓勵政策優惠了少數大企業家,失去社會公平。 政府無法比企業聰明,能判斷出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其照顧某些特定產業,不如鼓勵企業不斷升級 整體經營環境的設計,比輔導個別企業更重要。例如法令的檢討。 中小企業的存在在於其功能與大企業互補,中衛體系、或是加盟體系,會促使大企業必須幫助中小企業,政策上也應納入 社會真正需要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通桥(2016)2322A-II-1】高速铁路预制无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双线) 跨度31.5m(直、曲线) .pdf
- 2024年二建继续教育-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必修)1、2答案.docx VIP
- 2024-2025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习题试卷第三章章节测评(解析带答案版).doc
- GB∕T 3953-2024电工圆铜线 GB∕T 3953-2024电工圆铜线.pdf
- 部编版六年级毕业作文总复习指导(名师作品).ppt
- 产品上架与下架操作指南.doc VIP
- 《你好!法语1》练习册答案.pdf
- 日本的设计文化.ppt VIP
- 甲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docx
- 收发文件管理制度.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