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端砚文化研究 指导老师:董志萍 组长:邓靖甫 组员:邓靖甫 何政 陈承斌 梁玉君 邱俊益 陈浩闻 梁安国 梁肇强 董金宜 * * 端砚文化研究 端砚文化研究 肇庆古称端州,其出产的砚台称为端砚。端砚自初唐问世以来,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珍爱。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端砚在中国文房四宝中所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它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回目录 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 : 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 端州石工巧如神 佣刓抱水含满唇 踏天磨刀割紫云 暗洒苌弘冷血痕 唐贞观时,一位广东举子上京应试,当时京城正值大雪纷飞.考试那一天,那位举子带着端砚进了考场,.考生在考场里紧张的磨墨,但刚磨好,,墨汁却冻结成冰,弄得他们无计可施,只好拼命向砚台呵气,写写停停.监考官见状也搔首摇头,爱莫能助.就在这时,一个监考官却像发现奇迹似的,站在广东那位举子面前,只见他按笔疾书,砚里的墨汁不仅没有冻结,还油润生辉.监考官越看越感到惊奇.考试刚结束,他马上从这个考生手里将砚拿过来,左看右看,并亲自蘸墨挥笔,写出来的字,墨迹鲜艳夺目,监考官爱不释手.从举子口中知道这是端州出产的砚台,他于是将此砚视为奇宝,并立即启奏皇上.后来皇帝看过又试用了,果然不错,立刻把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天下. 呵气成墨话端砚 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吉祥四直、璧样、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琴足风字、蓬莱样等 一般来说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喜爱端砚,殊不知叱咤风云的沙场战将、抗金英雄岳飞,在烽火岁月里仍与端砚结下不解之缘、把端砚视为珍宝,并将其刻铭言志。刻砚背面为岳飞的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砚侧镌楷书:“枋得家藏岳忠开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弄故物也。谢枋得记。” 据传,包公离任时,端城男女老幼都来码头送行。名流、士绅纷纷携物相赠,都被包公谢绝了。官船不久就到了羚羊峡。本来风和日丽,天色晴朗。但船过羚羊峡却风云突变。;包公感到事有蹊跷,自己一生廉正无私,上天断不会同自己作难.然而,过了好一会,风还不停,浪也不止,反而越演越烈.包公这回可纳闷了:莫非手下人背着自己私受贿赂,藏于船上?他马上命家人把随行人员叫来查问,大家都说没有。包公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他的随从书僮忽然跪下:“大人,有一事我忘了禀告,我们离开端州之前,绅士徐乐天特地送给大人端砚一个,小的私下替大人收了,现放在船上。”包公一听,当即命令书僮将砚取出,抛到江里。说也奇怪,砚一落江,顿时风平浪静。船开行不久,就在端砚下沉的地方隆起一片沙洲。包裹端砚的黄布后来也成为沙滩。据说现在广利镇的“砚洲”和沙浦镇的“黄布沙”就是这样形成。 包公不持一砚归 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特别是端砚)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纵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从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从雕刻的精致细腻,确实远远超过前代。 明代端溪砚,如经过文人墨客或达官司贵人之手,多在砚底、砚侧飧诗、刻铭、题款。镌刻砚铭,已成风气。特别是一些石质较好,艺术价值较高的的端砚,往往综合了雕刻、绘画、诗词、篆刻于一体。不少文人雅士对端砚爱不释手,自谓有砚癖,并以此为荣。人们对鉴赏端砚上的镌诗、题铭也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砚铭为:“羚峡(肇庆)石,余所惜,虽已折,犹断璧。” 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