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电影
第一节 陈凯歌的《黄土地》
一、陈凯歌的生平与创作
陈凯歌, 1952年生于北京。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电影。1984年开始执导影片。
成名片《黄土地》,1985年出品,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得到国内外确认的第一部作品。该片获1986年第5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第29届伦敦国际电影节导演“萨特兰杯”奖等多项大奖。在《黄土地》的创作中,陈凯歌提出了:“要大言无声、大象无形,要扫除一切表演上一切利于外而害于内的棱角……”发起了新时期中国电影影像语言革新的创新浪潮。
之后,陈凯歌的重要作品有:1986年的《大阅兵》,获次年加拿大第1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意大利都灵青年国际电影节等奖项;1987年的《孩子王》,获1988年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特别奖、比利时探索影片奖等奖项。
以《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的作品系列成为“第五代”领袖的陈凯歌,1987年赴美国进修,在美国磨砺两年后于1990年回国。1991年全部借助外资拍摄了《边走边唱》,影片改编自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片中浩瀚壮丽的戈壁沙漠、九曲黄河的惊涛、神奇奇诡的古渡口以及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船工、火把环绕的歌者圣坛,成就了影片的史诗风格。
1993年,陈凯歌创作了著名影片《霸王别姬》,影片获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1998年陈凯歌拍摄了《荆柯刺秦王》,2002年又有著名影片《和你在一起》。
陈凯歌的电影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与张艺谋电影相比,陈凯歌的电影更具理性的智慧。张艺谋电影最具魅力的是画面、细节和色彩、音乐等视听的感性感染力,陈凯歌电影的魅力则主要体现在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意蕴。陈凯歌可以视为中国的“电影哲人”,他的《霸王别姬》将结构的精巧和叙事的复杂性精密结合,无论是时间的双向交叉还是空间的套层组合都显示出一种理性的智慧和复调的美。
二、《黄土地》赏析
1984年,彩色片,中国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陈凯歌;编剧:张子良,取材于柯蓝的散文《深谷回声》;
摄影:张艺谋;
主要演员:薛白(饰翠巧),王学圻(饰顾青),
谭托(饰翠巧爹),刘强(饰憨憨)
《黄土地》是陈凯歌创作的“一个中国的故事”,也是“第五代”宣言式的阐述,是第五代探索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其突出特征是:
(一)、影片具有深沉的文化意蕴,影片的故事和影像构成表述了一个古老民族在平瘠土地上顽强寻求生存的文化命题。片中的黄土地与黄河,既是影片中人物生存的环境、故事展开的背景,同时又是我们民族血脉与文化精神的象征性体现。如,片头广漠平瘠的黄土高原的一组长长的叠化镜头,暖而重的土黄色调,绵延升腾而又荒漠抑压的环境,不仅是黄土地上人们生活方式的写实,也是我们民族在漫长历史道路上艰难奋进的形象写意。
又如“犁地”段落,地平线置于画面的上端, 起伏的黄土几乎占满了画面,人物被挤到了画面的边缘,表现了土地的宽广博大以及人在土地面前的渺小,表现了世世代代倚靠土地生存的老中国的儿女们的艰辛的生存努力以及对土地的依赖和敬畏。
片中翠巧爹的形象科研视为民族性反思主题的象征符号,在他身上既有勤劳、质朴、善良的一面,也有固执保守、麻木和愚昧的一面。
(二)、影片中影像表意大于情节表意,情节淡化了,故事被间离,而构图、光影、色彩、音响等电影元素的作用被极大地强化了,以刻意追求的具有象征意味和表现意味的影像,赋予影片超越故事本身的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意蕴。在《黄土地》的影像系列中,除了4个主要人物, “黄土地”和“黄河水”也是导演手中的重要角色。
影片环境少变而单一,画面多次出现同式反复,这些都是构成影片风格化的因素。在片中,呆板构图,静止摄影和冗长镜头,已不是孤立的表现手法,它本身也成为一种形象,深化了在这块平瘠的土地上,人们生活的贫困凝滞和精神的简单麻木。
(三)、 影片把写实与写意糅合起来。影片有故事,但又不仅仅是在讲一个连贯的故事,还有更多的信息是从故事外传达进来的。在影片故事的叙述主线中,穿插了大段的写意场面,如“迎亲”、“腰鼓”和“求雨”都是间离于故事性的象征段落,以表现创作者追溯长久的民族文化传统的主观意念。影片结尾憨憨逆人群奔向顾青的镜头,是新一代农民要掌握自己命运的觉悟力量的象征,与前面“腰鼓”段落表达的情绪遥相呼应,完成了影片的意旨。
《黄土地》的主要成就在于它对我国传统电影语言体系的较大突破,影片中,电影的一切表现手段:人物、环境,包括镜头角度、运动与静止、光影与色调、音乐与音响等等,都成为导演手中的角色,传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念。所以,理解这类影片,我们已不能采用传统的“故事加人物”的模式,而必须懂得创作者对镜头和造型语言的运用,否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