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件]4-2.ppt
第二章 张载与气本论哲学的日趋完善 张载为学,志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可谓高远;“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宋史·张载传》),可谓尽力。主要的哲学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和《张子语录》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张载(1020—1077) 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因其在横渠镇讲学,学者称为横渠先生;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一、“太虚即气”的本原构成论 事物发生与组合问题上的认识,张载最受人关注的是关于“气”的思想。张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他说: ?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自注:舍气,有象否?非象,有意否?)(《正蒙·乾称》) 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正蒙·神化》) 张载不仅把可摹写的一切看作是“有”和“象”,看作是“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他说: ?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正蒙·太和》)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同上) 至于无形之太虚与有形之物的差别,张载说: ?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正蒙·太和》)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同上) 张载提出的“太虚即气”命题,解决了哲学上的“有无”之辩。他说: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正蒙·太和》) 此外,张载还把“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观点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比如,在天文学的宇宙结构研究中,他说: 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恒星不动,纯系乎天,与浮阳运旋而不穷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所系辰象随之,稍迟则反移徙而右尔,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正蒙·参两》) 张载在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气化”的过程。他说: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正蒙·太和》)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 所谓“ 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同上)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同上) 至于“气化”的动因,张载认为: ?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 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但最终又都统而为“一”。他说: ?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非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同上) 张载看到了“气化”动因就在于气本身的“一物两体”,“气化”就是气之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张载称之为“感”。他说: ?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 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正蒙·乾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