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考答案: 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 衬托 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 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仲宣:即王粲,建安七子之一。董卓作乱时,他写了《登楼赋》,赋中充满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的情结。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词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寒日萧萧上琐窗, 梧桐应恨夜来霜”这两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能把多种事情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前人所说的“镂金错绣而无痕迹”。你能列举出这些事物吗?(列举的事物不少于五个) 参考答案: (1)“恨”,这个字把梧桐人格化了,渗入了词人的思想感情,使它有了意志和力量。 (2)寒日、梧桐、夜来霜、团茶、瑞脑、酒、梦、菊蕊,以至古人仲宣,都被词人彩笔融为一体,都为思乡服务。 古诗词鉴赏专题 【高考要考什么(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了什么】 体裁:五绝3,七绝7,五律4,七律1,宋词4, 元曲1; 题材:写景5,思乡4,咏怀4,咏史2,送别1, 登临1,咏物1;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 体裁,章法,风格; 手法: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接 胸臆,情景交融。 【高考诗词有何特点】 1、诗的体裁为五、七言格律诗,词、曲则为 小令(其他可考性不大); 2、多为名家名篇,名篇中往往有名句(太偏、 太怪者可考性不大); 3、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审美价值; 4、艺术技巧均为常见技巧,大都是其他文学 作品所共有的而学生在学习中又接触过的 技巧。 【知识整合】 一、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1、从题目切入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 更多资源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题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中“闻笛”,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 又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诗歌鉴赏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的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 其他诸如: 《约客》,题目交待了事件背景,让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待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在未读诗句时,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月斜。 (1)请简要分析“欲去问西家”中诗人“欲去”的原因是什么?“欲去”还“问”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一形象的? 诗人“欲去”是因为探访陆鸿渐没有遇见。“欲去”还“问”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既有些茫然,又眷恋不舍的情感。 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作品一是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地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二是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