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节与人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逐渐发现,真正感动的往往不是一些事物本身,而是点缀在这些事物之中的一些不可或缺的细节,这些细小的环节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常常就成了最能感动人的因子。比如运动场上的某一次搀扶,医疗室里的某一个微笑,名著里人物的某一次邂逅……细节能丰实我们的情感,陶冶我们的性情,让人更具人格魅力。然而,有些细节也令人作呕:图书馆里的报刊被挖开了“天窗”,饭堂长龙链里插上了碍眼的“走捷径”的“吃客”,安静的宿舍里突然有少数人喋喋不休地开“卧谈会”……生活中,你有相关的体验、见闻与认识吗?请以“细节与人品高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体自选;③立意自定;④不得抄袭。 参考材料 大节与细节 大节指一个人的气节操守,细节与大节是有机的统一体。在紧要时刻、生死关头,率先出现的并不起眼的细节,往往是大节的“先行官”。 1907年7月13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四)下午,清军包围了绍兴大通学堂。秋瑾在数日之前,已得到清军将至的消息,她不但不躲避、不转移,反而痛痛快快沐浴之后,换上一袭白衫,端坐楼上,严肃静寂地等着抓她的清兵出现。范文澜在《女革命家秋瑾》中这样写道:“秋瑾穿着白汗衫,双手反缚,被一个清兵推着走……从锦麟桥向绍兴知府衙门走去。”秋瑾浴后之一袭白衫,显示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牺牲意志,是她决意身殉而挑出的一面灵旗。这样平实的细节,悄悄然出现于生死关口,如杨花之过庭,静默无声,以沉潜的方式显示出强大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 生于绍兴而比秋瑾小不了几岁的鲁迅,在参加杨杏佛追悼会前,曾接到国民党特务装着子弹的恫吓信,警告他不要与会。鲁迅盯住子弹,执意前往,出门后顺手一拉锁了房门,又随便一伸手将钥匙给扔了。这样轻轻一扔,实质上则是将信里的子弹坚决地顶了回去。这生死抉择中的小小细节,与秋瑾一袭白衫而横眉冷对、以死抗争有什么区别呢! 典型细节作为生命深处的结晶品,往往是在英雄献身的最后时刻,回光返照一样传递出灵魂第一线的最珍贵的消息。吉鸿昌1934年11月24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前,持一树枝在地上写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扔下树枝,他的热血很快就洇染了这20个大字,这惊天动地的诗句,出自肺腑,是一位爱国者灵魂的绝好注脚。 早在3年前,蒋介石为阻挠吉鸿昌抗日,逼他去美国“考察”。一日,吉鸿昌和国民党驻美使馆的一个参赞去一家邮局寄包裹,邮局职员却以轻蔑的口气说:“中国?我不知道中国!”随同的参赞对吉鸿昌说:“你干嘛要说你是中国人?你可以说你是日本人,这样你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地一把抓住参赞的衣领说:“你觉得做一个中国人丢脸吗?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光荣得很!我吉鸿昌誓死不当洋奴!”他回到住处,当即在一块小牌上写了“我是中国人”5个字,佩于胸前,昂首挺胸地出入于美国人之中。这一细节与吉鸿昌殉身前写诗的细节一以贯之,预示出他在人生大节上的刚正磊落,坚贞不渝。 一个人的性格、人品作为总体构件倘是化入历史的年轮,那既往的细节也就铸成为历史的细节了。经年之后,倘有当事人企图伪造、创作一二关键性的细节,改变、移易自身的形象,迹近于猴子捞月。 周作人是个降敌附逆、晚节不忠的作家,1946年被国民党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给周恩来总理写了封长信,希望人民政府能有使用自己的机会。毛主席批示:“文化汉*嘛,又没杀人放火。现在懂希腊文的人不多,养起来做翻译工作,以后出版。”被养了起来的周作人,“文化汉*”是他晚年最致命的一块心病,1961年他写了篇约3000字的文章《元旦的刺客》,重提1939年他遭遇到刺杀的事件。文中写道: 这案始终未破,来源当然无从知悉,但这也可以用常识推理而知的。日本军警方面固然是竭力推给国民党特务,但在事实上还是他们自己搞的,这有好几方面的论据…… 这20多年前的事件,原本是抗日青年的锄*行动,周作人以为时过境迁,便取借旧事捏造细节,为自己叛国罪行辩护,将此说成是因为他“触怒了”日本人而遭到日本军警的刺杀,这不是将自己打扮成一副差点儿成仁的“准烈士”形象了么?! 周作人将这篇文章寄给《光明日报》,报社一周之内即将此文退回北京八道湾周作人的手中,使这个丧志失节的老汉*“甚为不快”。历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在这等进了历史“档案库”的细节上耍弄手腕、作伪藏*,后果只能是弄巧成拙,欲盖弥彰。 人生当然不可以谨小慎微,成天拘泥于小节。但生活实践告诉我们,“祸患常起于忽微”,在观察人、了解人、认识人方面,又决然不能忽略关键性的细节。因为人生关键处只是几步,而典型细节也只是在关键处才有所披露。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