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色谱理论与实践.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医药色谱理论与实践 药物信息学研究所 吴永江 第一章 绪论 §1.1 色谱法的历史 §1.2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1.3 色谱法的特点 §1.1 色谱的发展历史 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波兰华沙大学。 研究植物叶组成,CaCO3作为固定相,石油醚为流动相。 获得6个色带。 1906年Tswett发表于德国植物学杂志上,用Chromatographie, 英译名Chromatography。 Tswett 发明色谱法后,20多年无人关注。 1931年,德国的Kuhn和Lederer重复了Tswett 的部分试验,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了α,β,γ-胡萝卜素。此后分离了60多种色素。 另外,生命科学的兴起以及现代工业,特别是三大合成工业的发展,对分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经典的分离方法(蒸馏、精馏、萃取、离心、过滤、沉淀)已无法满足要求。这对色谱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这点可以看出,生产的发展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分配色谱 1940年,英国的Martin 和Synge提出液液分配色谱法(liquid-liq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认为色谱法可以像液液萃取一样进行分配分离,并且以硅胶吸附水为固定相,有机溶剂为流动相实现了某些氨基酸的分离。 气相色谱 1941年,Martin和Synge 提出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可能性。 1952年,气相色谱成为现实。 1952年,由于Martin和Synge 对色谱法的杰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1960年代是GC的鼎盛时期。 开管柱色谱法(open tubular column chromatography) 习惯上称为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capillary column chromatography)。 1957年,由Golay提出。 WCOT, PLOT, SCOT,填充毛细管柱,微填充柱。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1939年提出,但实际应用不多。 1949年,Macllean等在氧化铝中加入淀粉作为粘合剂,使薄层色谱法的实际操作成为可能。 1956年,Stahl开发薄层板涂铺器。 现已有商品薄层板。 纸色谱法 1944年,由Conden等人提出。 以水为固定相。 对亲水性化合物(氨基酸、糖等)分离效果好。 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phy; 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igh resolu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high pri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 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Capillary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CSFC或SFC 1962年,Klesper等首先报道用超临界流体CCl2F2和CHClF2分离镍卟啉,随后分离了聚乙烯齐聚物。 1968,Giddings等提出用CO2、NH3作流动相分离胡萝卜素、糖、核苷、氨基酸、多肽、各种聚合物。(science,1968,159:197; 1968,162:67)。 Giddings的工作预示该新技术前景极其光明。 但是,由于没有商品化仪器,发展缓慢,到19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仅发表文章5篇左右。 1981年,Novotny 和Lee报道CSFC(analytical chemistry,1981,53:407A),掀起SFC的热潮。 1990年代以后,该方法未得到广泛应用。 毛细管电泳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电泳技术很早就已经成熟了。1981年,Jorgenson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毛细管电泳。他们以75μm内径熔融石英毛细管进行CZE,获得4×105/m的高效率。从此开始了毛细管电泳的新时代。 塔板理论 1941年,由Martin和Synge创建。 从热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色谱分离过程。 速率理论 1956年,Van Deemter等总结而得到。 从动力学观点研究柱效降低的因素。 色谱法的现状 1。气相色谱因为灵敏度高,分离度好,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仍然受到青睐。每年销售约10亿美元。 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顶空、吹扫捕集、固相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专门技术。 GC-MS, GC-FTIR联用。特别是GC-MS联用越来越普及。 2。 HPLC 由于无需汽化,所以比GC使用面广。 近年快速增长(约6~8%)。 3。CE 分离效率高,但分析的精密度稍差,这方面尚待改进。 近几年销量大增,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1.2色谱法的特点 1. 分离效率 毛细管柱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