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桥施工方案2012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景 观 桥 工 程 施 工 组 织 设 计 第一章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a.的设计图。 b.本标段工程现场考察情况和建设单位提供的临时用地情况。 c.我公司以前施工过类似工程的技术经验资料和有关技术新成果 等。 d.我公司现有可投入工程的施工技术力量、机械设备和资金实力。 e.有关国家的规定、规范、规程、本地区的操作规程和预算定额。 1.2. 编制原则 a.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严格执行建设 程序。 b.遵循建筑施工工艺及其技术规律,坚持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顺 序。 c.采用流水施工方法、网络计划技术组织有节奏、均衡和连续地施工。 d.科学地安排季节性施工,保证生产的均衡性和连续性。 e.充分利用现有机械设备,扩大机械化施工范围,提高机械化程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 f.尽量采用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科学地制定施工方案;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 g.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合理储存物资,减少物资运输量;科学地布置施工平面图,减少施工用地。 1.4. 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2、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 3公路养护技术规程JTJ073—85 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5公路路线勘测规程JTJ061—85 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94 7水泥砼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7—87 8公路工程水泥砼试验规程JTJ053—83 9砼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J119-88 10砼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 1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88-96 12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13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14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J202-83 15砼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04-92 16砼质量控制标准GBJ50164-92 17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GBJ300-88 1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GBJ7—89 1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 本次项目是荔枝湾文化休闲区的第一期工程,设计范围是荔枝湾路、龙津路、三连直街围合成的三角形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9.18公顷。区域内为重现 “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历史景致,规划设计采取截污清淤,调水补水,恢复河涌风貌,通过跨涌桥梁实现两岸人行、车行交通,同时与周边建筑风格协调统一,桥梁结构型式均采用拱式结构。 三座景观桥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无铰拱桥,拱圈与桥台固结。乐林桥、融商桥和廊桥均为实心板拱,主拱圈计算跨径均为10m,板拱截面高度均为35cm,全宽分别为5.2m、3m和3.6m。乐林桥和融商桥拱上建筑为砌筑空心砖块及现浇桥面板。下部结构采用一字式钢筋砼桥台,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设计为端承桩。 第三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2.1 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路(龙津西路以西,多宝路以北,毗邻荔湾湖公园)。地面较平坦(河涌南侧上覆板已被掀除),实测钻孔孔口标高为7.0~8.9米(广州城建高程系统)。本场地属珠江三角洲河漫滩地貌单元。 (2)区域性质 根据《广州市基岩地质图》(1:50000),场地北部约0.35公里处分布有清泉街断裂,该断裂西起沙贝海,往东经清泉街、流花湖、象岗山、中山纪念堂,延至东山湖公园附近走向北西60~80°,倾向南,倾角65°海珠断裂自珠江大桥起经海珠桥西侧至中大码头止,走向290~295°,倾向南西倾角45°海珠断裂~级地震,多属中小型有感地震,无灾害性的强震记载。 场区已揭露基岩为白垩系上统大郎山组(K2d)粉(细)砂岩和含砾细砂岩夹砾岩,岩体差异风化作用激烈,局部中微风化岩呈交替互层分布,囊状强风化岩发育,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第四系沉积层状分布特征明显,未见层间错动或剧变现象。区内钻孔未发现有岩石扭曲挤压、断层破碎带、擦痕等断裂构造踪迹;未发现溶洞、土洞、地面沉陷、坍塌等不良地质作用。综合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及岩土分布特征等资料,分析判断本工程场地是基本稳定的。 (2)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第4.1.5条有关规定,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选取本场地较有代表性的ZK1号和ZK14号孔按上式进行分析计算,其结果为:ZK1号孔:νe=132.63m/s;ZK14号孔:νse=108.17m/s,故场地属软弱土,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表4.1.6,判定本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4)抗震有利、不利、危险地段划分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场地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

文档评论(0)

145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