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墓葬碑刻为中心---毕业论文.docVIP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墓葬碑刻为中心---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墓葬碑刻为中心 【作者】刘 小 寒 【关键词】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碑刻文献??人物形象 【指导老师】彭 福 荣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乌江源出威宁乌蒙山麓,有南北二源,北源为六冲河,南源为三岔河,汇流后始称乌江。干流经六广、乌江渡、文家店、思南、湖砥、洪滩、沿河至龚滩入重庆境,在涪陵城东注入长江。乌江支流主要有野济河、猫跳河、偏岩河、湘江、清水河、六池河、石阡河、洪渡河、余庆河、印江河、芙蓉江等。[1](P179)乌江庞大水系涵盖流域面积达87920平方公里,横跨贵州、云南、四川、湖北四省。由于地处偏远而生存条件较好,乌江流域长期是人口和文化输入地区,形成汉、土家、苗、彝、侗、回、布依、仡佬、水、白等40余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状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乌江流域各族人民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碑刻是其重要载体。碑是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记的石头,故《说文解字?石部》有云:“碑者,竖石也。”[2](P857)我国树碑记事传统远源当溯及古代铭颂,雍容典重、辞句简古的秦代刻石遂成碑文起源。“刻石之文,源自铭颂。先秦以来,素有颂诗美德、勒铭记功的传统。”[3](P175)吴讷《文章辨体序?碑》记载:“秦汉以来,始谓刻石曰碑,其盖始于李斯《峄山》之刻耳。”[4](P7)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各族人民将利国利民的事迹和人物用便利的石材刊刻下来,故大批石碑散落民间,折射着筚路蓝缕的拓荒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人文价值。翻检相关地方文献,笔者发现以墓葬碑刻为代表的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塑造了大量人物形象,类型丰富,身份多样,反映了各族人民开发乌江的艰难历程。笔者现不揣妄陋,拟以墓葬碑刻为例,努力揭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中的人物群像,敬请方家指正。 一、勤政爱民的地方官员 乌江流域是连接中原与西南边疆的过渡地带,随着中原汉民族的挤压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扩张,日渐成为多民族杂居之所。“南方少数民族夷、蛮、僚、越等民族,受中原汉族挤压,呈现向西南方向和从平原乡山区的退却迁移的趋势。”?[5]( P304)随着汉族移民的不断增多,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经历了羁縻约束、土司掌控和流官治理等三个发展阶段,逐渐被纳入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体系之中。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以来涌现出勤政爱民的地方官员。他们忠诚职守、克己奉公的精神深为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各族百姓钦佩,纷纷以树碑立传等朴素方式进行表彰。笔者发现,以墓葬碑刻为代表的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文献中极力展现了挺身靖难、政绩卓著、清正廉明的地方官员。 第一,临危不惧、挺身靖难的官员。 乌江流域地处偏远,山高峡深,民族众多、交通闭塞和经济落后是土匪为患的温床。“大凡在深山密林、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统治当局的政治影响力单势薄的边界之地,往往是土匪产生出没横行,和人命案犯、散兵游勇逃逸、栖身的地方。”?[6]?(P34)冉光海先生认为,“不甘贫困揭竿聚众为匪者,在土匪成员中无疑占据多数。”常年的匪患让乌江流域各族人民苦不堪言,故以碑刻的方式记载面对危机挺身而出的地方官员,刻画顶天立地的除匪英雄,这在墓葬碑刻中有直接表现。如《开阳县志稿?艺文志》收录《黄嘉隽墓碑》亦云: 黄公讳嘉隽,浙江鄞县人。明崇祯三年,公来牧斯土,筑城编甲,课士通商,诸要务犁然备举,民苗德之。十六年流寇入黔,仲苗作乱,城陷殉难,阖署三十六口皆遇害,无一生者。?[7](P73) 明黄嘉隽的事迹被百姓世代传颂,以至于到清乾隆奉直大夫知开州事刘标顿还在黄氏墓碑之碑阴写道: 明崇祯十六年,流寇外侵,夷酋内叛。州牧黄公殉节事,肃然起敬……虽然天壤间惟名与文,并垂不朽。公之文章不概见,而当铁马金戈,抗衡强贼,穿龈啮齿,其致身不二之概□然脍炙人口,懔懔然有生气。比之张巡、许远,岂多让焉?呜呼!公之名节,直可维世道,砺人心,为千百年风化攸关。[7](P74)? 乌江流域历来匪患严重。“西南地区土匪的暴戾在全国是出名的。在四川、贵州、云南茂密的丛山野菁和边界地区,数百至数千众的匪队各占一块地盘,啸聚一方。西南地区土匪活动不易超越山野莽林和边界的地理位置,且彼此歧视,械斗内讧不止;由于少数民族集聚云贵地区,使那里的土匪带上民族色彩。”[6]?( p11)时至民国,土匪仍是开阳人民的重大祸患,如《徐县长健行墓碑》有云: 徐公讳健行,字再侗,广东蕉岭人,以乙亥冬十月来宰开阳,承重任于疲敝之后,谋振兴于乱离之时,因地敷政,不遗余力,行政、教育、交通、治安,纲具目张,成效大著……是日夜半,公方就寝,突有流匪百人,乘夜围攻县城,公闻警,亲率警团,力图抗拒,乃因变起仓卒,众寡悬殊,匪陷城,公亦殉难。[7]?( P81—82) 文中徐氏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