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地理》刘成武教授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六章 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如此之多? 汶川地震原因 一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 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 三是浅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为什么我国自然灾害有频发之势? 汶川地震灾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8年6月1日下午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截至6月1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016人遇难,368545人受伤,失踪18830人。紧急转移安置1514.74万人,累计受灾人数4555.2965万人。 * *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 1、掌握中国自然灾害基本特征、成因及其地域差异。 2、了解中国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生态建设的成就。 3、理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布局和意义。 本章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一、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一)致灾因子多。 什么是致灾因子? 可能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的各种自然与人文因素。 什么是灾害? 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破坏情况。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 大气圈致灾因子:干旱、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台风、干热风。 结论:中国的自然致灾因子多,灾害类型多。 26种 水圈致灾因子: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 。 生物圈致灾因子:作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鼠害、毒草 。 岩石圈致灾因子: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流、沉陷、地裂缝 。 关于致灾因子分类的认识目前有三种代表性的看法,但我们推荐圈层分类法。 思考与讨论一: 从成都到汶川途中航拍的灾区照片 (二)灾害频繁,且有频发之势。 洪涝:5.8次/年 干旱:7.5次/年 登陆台风:7.0个/年 沿海重大的风暴潮:7次/年 7级以上地震:1.3次/年 较大崩塌、滑坡、泥石流:100次/年 严重病虫害:农作物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每年发生面积800×104 hm2;草原每年发生2 000×104 hm2。 1949年以来,中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图 湖北省洪、旱灾害出现次数变化曲线 资料来源:刘成武等,湖北省历史时期洪、旱灾害统计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4,(3)。 ? 湖北省洪、旱灾害多少年一遇变化曲线 湖北省洪、旱灾害发生的频率显著加快。 思考与讨论二: 公元前,大约1 000万。 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5 000万~6 000万。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 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 从1900-1954年,经过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 从1954-1969年,经过15年由6亿增长到8亿。 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 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 2005年年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2006年总人口为131448万人。 人口剧增 图 中国土地利用 (三)灾情严重。 一般年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约4 000×104hm2,少收粮食2000×104t;倒塌房屋300×104间左右,受灾害影响的人口约2×108人,其中需转移安置的约300×104人,死亡数千至上万人。 中国因自然致灾因子导致的直接损失约达全球90年代每年损失500×108美元的1/4。 以水灾为例: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洪灾淹死数十万人的人间惨剧。例如,1117年(宋)黄河决口淹死百余万人,1642年(明)黄河水淹开封城,全城37万人中被淹死34万人。 1876-1878年连续三年干旱,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等18个省,在旱灾中心地区80%的人被饿死,死亡人数达1300万人。 再看干旱灾难。近代最严重的一次干旱灾难! 1998年6-8月,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受灾人口2.23亿,死亡3 004人,倒塌房屋近5万间,受灾农作物3.18亿亩,1.96亿亩成灾,5 000万亩绝收

文档评论(0)

书阁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