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 乱世 战争体验 精神惶恐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刺激一回应”的理论模式,解析张爱玲的乱世创伤的缘由,以及这一乱世创伤对作家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与表现。认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弥漫着郁郁苍苍的乱世之感,这种乱世之感主要来自于作家切实的战争体验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刺激和精神创伤,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一创伤记忆的展现。具体表现在:一是两种截然迥异的文学风格即沉重与闲适;二是通过对婚姻和家的渴求的热衷,刻画市民阶层的精神惶恐。 张爱玲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跃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张爱玲是一位天才式作家,这样的评价不算是过誉,因为她对人性阴暗面的暴露,女性婚恋的关注,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安排,语言的华丽优美,意象的精心构造,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她卓尔不凡的文学能力,令人赞叹不已。众所周知,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主要发生在1940年代。对于生活在日伪占领的上海且不知革命为何物的张爱玲来说,她的文学创作没有纷飞的战火,没有愤怒的呼号,这是显而易见的,倘如为此横加指责,既是多余也没必要。但我们不能据此判断张爱玲是一个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是一个“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城市隐者,她对1940年代的战乱现实是充耳不闻的。因为张爱玲毕竟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不能摆脱也无法超越,更何况作家切切实实地经历过一次战争的体验,这次战争体验深深烙印/education/在她的心胸里无法忘怀,并通过文学的形式予以展现和描述,故而字里行间仍然能够闻到一股没有战火的硝烟味,而这一硝烟味源自于自己的乱世创伤及其文学呈现。 ????一、乱世之感与乱世创伤 ????张爱玲对“乱世”这一字眼似乎格外地偏爱,频繁地出现在她的文章中。比如“乱世佳人”,“乱世里的盛世的人”,“越是乱世,个性越是突出”,“我想着:‘这就是乱世”’,仁’〕“现在的人起的都是下流的念头,只顾一时,这就是乱世”,“乱世里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张对“乱世”字眼的偏爱,从她文章《我看苏青》结尾处的一段文字可以知道其中的原委:“我一个人在黄昏的阳台上,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缘上阿着一大块胭脂红,还当是玻璃上的反光,再一看,却是元宵的月亮,红红地升起来了。我想着,‘这就是乱世’……我想到很多人的命运,连我自己在内的,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身世之感’普通总是自伤自怜的意思罢……将来的平安,来到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的了,我们只能个人就近求自己的平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发表在1944年,此时的张爱玲仍然是上海滩最走红的作家,可是面对“元宵的月亮”陷人了自伤自怜的“身世之感”的哀叹里,希望“就近求得自己的平安”,因为“将来的平安”不属于她自己,表现出对未来的怅惘不安和精神的惶恐以及无可奈何的感受。 ????由此可见,张爱玲本人是有乱世之感的而且还相当强烈。所谓“乱世之感”,根据张爱玲的理解,是指生活在“乱世”里的人们,没有家的归属感,只能一时,在人生无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