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经典建筑赏析 课程目的与任务 1、对建筑的总体概念与时代特征有较清晰的了解,掌握主要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思潮。 2、培养横向、纵向比较思维方式,能较好的将建筑发展纳入环境、艺术设计、社会历史大环境中综合分析。 3、提高人文艺术素养,能自觉从美学、工学角度学习前人设计手法。 4、拓宽设计视野、丰富思维层次,能从较理性、较完整的个人角度认识建筑。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解 经典建筑作品赏析 第一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掌握古代各历史阶段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第一讲 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多种多样,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1.1 旧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普遍采用天然洞穴作居住之所。如《易.系辞》有“上古穴居而野处”的记载,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在当时,高于河面,且近水、背寒风的山洞是理想的藏身和保存火种之地。 在《韩非子.五蠹》中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记载,《孟子.滕文公》中有“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的记载,以此推测,当时巢居形式也已存在,可能是地势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1.1.2 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状况 社会生产的主流由原始的渔猎和采集转变为较固定的农业耕作,并出现了纺织、制陶等手工业和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 社会结构进化到关系复杂和人口较多的氏族部落。 建筑状况:出现了群居的聚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场、公共房屋、住所、窖穴和畜圈,供防御用的垣墙、壕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1.黄河流域 由于广阔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壁立不易倒塌。因此,穴居成为采用广泛的一种居住形式,并逐步从竖穴发展到半穴居,最后被地面建筑代替。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仰韶文化和之后父系氏族社会的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西安半坡村遗址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 ——半穴居建筑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的发现表明这时期“构木为巢”的巢居形式已发展为干阑式建筑。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 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祭坛遗址 祭坛、神庙两种祭祀建筑及诸多原始社会的公共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建筑已不仅是物质生活手段,同时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征方式和物化形式。这一变化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建筑物环境规划布置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1.2.1 夏(前21-前16世纪) 1.2.2 商(前16-前11世纪)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以河南中部及北部的黄河两岸一带为中心,东到山东,南到湖北,北到河北,西到陕西。 青铜器的使用已非常频繁,后期达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同时产生了甲骨文,我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从文字记载上可以看出商代夯土技术已趋向成熟,木构架技术也有鲜明的发展和进步。 河南偃师尸沟乡商城遗址平面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宫殿遗址 复原的仿殷大殿 1.2.3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周的疆域西至甘肃,东北至辽宁,东至山东,南至长江以南,是我国历史上更大范围的文化大融合,对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城市规划思想形成。 2.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3.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王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相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2.4 春秋(前771-前476年) 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萌芽的阶段。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文化空前繁荣。 建筑上的主要发展: 夯土筑城 高台建筑(台榭)兴起 瓦的普遍使用和砖的出现 建筑装饰与色彩取得更大发展 东周时期的板瓦、筒瓦 1.3 封建社会建筑的发展概况 1.3.1 战国(前475-前221年) 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制社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大型工程的实施,如长城开始兴建、李冰父子修建都江

文档评论(0)

精品ppt.wor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