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中语文阅读素材:散文阅读:品读朱森.docVIP

2013高中语文阅读素材:散文阅读:品读朱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读朱森   薄暮冥冥,明月当空。清风徐徐,花香淡淡。我漫步在星溪河畔,徘徊在莲花峰下,走访朱氏的后人,聆听先贤的故事,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感慨:在那个年代,朱家子弟不负祖望,日夜苦读,光大家学,使政和成为当时闽北的文化和理学之邦。也让朱氏家族孕育了南宋伟大教育家、理学宗师朱熹,确让人心生敬意。我想,我该细细品读这位朱氏先祖了。   “晦翁续道脉,千古扶常纲。就知本厥祖,源深而流长。饮水必思源,培根乃荫芳。吾徒食其利,面忍恝然忘。莽莽护国寺,孤坟荒草乡。慷慨王氏子,仗义立祠堂。庶几晦翁心,泉下亦孔康。作诗抪厥美,永远垂辉光。”这首诗乃明成化年间福建提学佥事周孟中所作,赞颂邑民王窗捐资在护国寺旁重修朱森墓并建启贤祠的义举。巡抚都御史高明公亲笔提写墓碑和祠匾。都御史高公檄传政和县令,每年在启贤祠为朱森举行春秋祀典,并责令护国寺僧永远看坟守祠。   朱森,何许人也?缘何仙逝后能受后人如此缅怀与崇敬。朱森,字良材,号退翁,朱氏婺源始祖朱环(古僚)之七世孙。生于宋熙宁八年(1075)正月。系朱松之父、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之祖也。从朱森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未,有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但朱森从小生活朴素,不事华饰,勤奋功读,其嗜学如命,简直到了如颠似狂的地步。寒冬腊月,朱森经常身着单衣,出入书馆,遨游学海。十余岁就显出一派儒风气概,与塾师谈话,应对如流。正当朱森才华焕发之时,却因家庭变故,他不得不停学,白天务农,夜间杜门独学。每读一卷,又都认真“审其条贯,钩其膺谬”,最后根据该书的旨意,发自己之论著。对学术上的是非曲直,他都要辨明清楚,而且一经形成自己的见解,就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是啊,一个人只有博览群书,在自己批评借鉴的基础上,发表深邃的洞见,才能“积”之深厚,方能“发”之喷薄,这正是朱森之孙朱熹诗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意之所在。   数年之后,朱森在家开馆课学。特别是在对人事的看法上,朱森认为“善不善各有其类,而好与恶即从此分。”并以清楚、沉着、冷静的态度提出“既为同类之所归,自必为异类之所忌。”本着这种思想观念,他直摅血性,好学勤修。“根柢经史,不务艰深。尝手录先儒理解,择其与笺注相发明者辑成帙,寻绎弗倦。”且不论“居家居官,以扶植名教为己任。所修贤祠、试馆、义莹,皆斥橐金,不责同事襄助。”同时,还经常扶助孤寡,救济困乏而好学的士子。朱森还谆谆诫饬朱松兄弟说“吾家业儒,积德累世矣,后必有贤者,当勉励谨饬,以无坠先生之业。”(《紫阳朱氏建安谱·退林公像赞》)直至举家来到政和,他还不忘说:“政邑山明水秀,风光如画,只可惜地域僻隘,教学荒疏,尔等要涵儒教泽,以开化邑人子弟,使之成为名贤诞毓之乡。”正是朱森长存于尘世间的教书育人的精神感动了政和人民。政和乡亲感谢朱森倡导涵儒教泽,以使邑民屡有致任升迁,故称凤林村为先贤过化之地,并取名为启贤乡;正是朱森的言传身教,使得长子朱松于宋政和八年擢进士第、授迪功郎。在任政和县尉期间,朱松兴办书院、涵儒教泽,儒士善人,彬彬蔚起;正是朱森与朱松精研理学,才培育出一位学之集大成者,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   也许,在政和,多少能给朱森带来些许慰藉之处的,要数凤林村了。那是政和八年(1118),朱森“以先田百亩质同邑张敦颐先生”遂挈家从婺源随时任政和县尉的长子朱松入迁政和。这位满腹经伦的老儒士周游政和名山胜景后,清居在苍松翠竹掩映、背屏峰嶂峦叠的政和感化里桂林坊(今凤林村)护国寺。朱森平居质朴无华,一生粗饭量腹,革鞜纳足。却常邀当地士子儒生、骚人墨客、羽士释子在寺中谈经论道,传授理学。兴趣所至,纵行田野间,与农夫野叟叙风俗旧故,桑麻节候为乐,发为诗歌。还常告诫士子儒生及自己的儿孙们在生活中要力行勤俭:“衣勿求华,食勿求美。”在修身中要做到“尺步寸心,自我约束,严慎防骄防闲。”在工作中,要肯下功夫,“勤苦读作,务求有立”。在治学中要“矻矻终日,笃行不倦。沉毅刻苦、搦管兀坐,焚膏继晷。一字未安,追逐累夜,传闻倡异,别考他书。”这些日子,应是朱森回归自然,赢得心灵自由的日子。尽管是短暂的两年时间里,朱森寓居政和品茗讲学,却从此留下了他厚重的人文遗存。我不知是他向往政和山川的秀丽,还是厌倦了官场的险恶?但我知道,那虚幻的功名利禄,已无法支撑他心灵的志向。是他与政邑山水的情缘,让他毅然选择政和,这才是他生命久远的寄托!时光的流水冲淡了许许多多尘封的往事,但一代理学名家“朱熹”祖父的人生履历,却依然鲜活了岁月的面孔……   北宋宣和七年,朱森不幸病故,时因睦寇战乱道梗,朱松兄弟不能抚柩还籍,遂葬于护国寺西,后被追赠为宋承

文档评论(0)

gnsy05lszr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8月0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