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发病机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休 克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邵华 2008.2 第一节 概 述 休克(shock)是机体遭到强烈的损害性刺激后所产生的 一种危重的急性病理过程。 休克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一种综合病征。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与三个要素有密切关系,即充足的血容量、足够的心排出量和适宜的外周血管张力。 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源性和过敏性休克。在外科领域,最常见的是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 数低于80×109/L;②凝血酶原时间比对照组延长3秒以上;③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g/L或呈进行性降低;④3P(血浆鱼精蛋白副凝集试验)阳性和⑤血涂片中破碎红细胞超过2%。 8.胃肠粘膜内pH监测 休克时的缺血和缺氧可很早反映在胃肠道粘膜。 9.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 正常情况下为0.5左右。指数≈1,提示血容量丧失20%~30%;指数大于1~2,提示血容量丧失30%~50%。 10.血压脉率差=收缩压-脉率 正常值为30~50之间,由大变小提示陷入休克趋势;数值将到零,为休克的临界点;当此数值的负数绝对值越大,则休克程度越深。 治疗 (一)一般紧急治疗 创伤的制动、控制活动性大出血、保证呼吸道通畅等。 (二)补充血容量 (三)积极处理原发病 治疗原则应该是:在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后,及时对原发病灶作手术处理。 * * 二、休克的发病机制 主要包括: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 内脏继发性损害。 (一)微循环的变化: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休克的过程中,占总循环血量20%的微循环也相应发生不同阶段的变化. 休克的发病机制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充足 心泵功能正常 血管容量正常 休克的发病机制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 ? 心泵功能障碍 血管容量? ? 休 克 二、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的变化 微循环 调节: 神经因素--交感,?受体 体液因素(收缩,舒张) 代谢因素(腺苷、K+、H+等)----舒张 休克早期 特点: 痉挛、缺血; 毛细血管网关闭; 前阻力?后阻力; 少灌少流。 机理: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2.缩血管物质释放:ATⅡ、VP、TXA2、ET、MDF、LTs 影响: 1.“自身输血”作用; 2.组织也返流入血----“自身输液”; 3.体内血液重分布----大脑、心脏血液供应正常; 4.血压下降不明显或不下降; 5.组织缺血、缺氧。 (缺血性缺氧期) 水    1、早期(代偿期,微循环收缩期) 容量↓ A血压↓ 灌注↓ 细胞缺O2 机体代偿机制调节和矫正所发生的病理变化, 主动脉弓和颈A窦压力感受器,儿茶酚胺↑, 肾素+血管紧张素↑。 ①微血管平滑肌,caps前括 约肌收缩→组织灌流↓ ②V-A短路,直捷通路开放, 外周阻力↑,回心血量↑ ① ② →caps血流↓→caps压↓→组织液回渗→ V回心血量↑→ BP基本恒定,保持主要脏器血供 这时去除病因,积极复苏,休克常较易纠正 2、休克抑制期 组织灌注不足→乳酸,丙酮酸等酸性代谢产物大量堆积 ①caps前括约肌耐受性差→舒张 ② caps后括约肌耐受性强→仍收缩 微循环只进不出→血大量灌入caps→caps内静压↑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和血液粘稠度↑→回心血↓ →心排量↓→心脑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微循环的特点是广泛扩张临床血压下降,意识模糊,酸中毒 休克期 特点: 扩张、淤血; 前阻力?后阻力; 血小板聚集、WBC嵌塞; 灌而少流,灌?流。 (淤血性缺氧期) 机制: 1.小动脉平滑肌在酸中毒时对CA敏感性?; 2.扩张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腺苷、激肽、K+; 3.内毒素作用; 4.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影响: 1.“自身输血”停止,血液大量淤积; 2.“自身输液”停止,组织液生成?,血液浓缩; 3.血压进行性下降,心、脑缺血。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增大。 水 3、不可逆休克期(DIC) 广泛淤滞在微循中的粘稠血液在酸性环境中处于高疑状态,红C和血小板聚集→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弥漫性血管内疑血→缺O2加重,C溶酶体破裂,多种酸性水解酶溢出→细胞自溶并损害周围其它细胞,大片组织器官功能受损 休克晚期 特点: 麻痹性扩张; 微血栓形成; 不灌不流; “无灌流”。 DIC形成机制: 1.内皮细胞损伤(感染、内毒素、缺 氧、H+等; 2.组织因子入血(创伤、烧伤等); 3.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升高; 4.血细胞破坏(

文档评论(0)

quji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