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翼文学的创作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地点:上海。 人物: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力量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冯乃超、李初犁、成仿吾等,蒋光慈、钱杏邨等。 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 内容:(1)举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与旗帜(以无产阶级群体为本位) (2)批判鲁迅、郁达夫、叶圣陶、冰心等五四作家与“语丝派”(周氏兄弟)等新文学(其刊物为《文化批判》) (3)把文学简单等同于宣传(强化其社会功利性、组织功能),忽略乃至抹杀文学的审美个性。 郭沫若:“当一个留声机器——这是青年们的最好的信条”,“在大多数人完全不自主地失掉了自由失掉了个性的时代,有少数人要来主张个性,主张自由,总不免有几分僭妄”。 局限性:把文学与阶级、政治的关系理解为直线的、狭隘的,文学成了阶级意识的图解。 创造社:早期的表现自我 →彻底的自我否定 ②文学队伍的重新划分: 作家=小资产阶级=反革命 郭沫若:“小资产阶级的根本性太浓重了,所以一般的文学家大多数是反革命”。 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叶圣陶“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最典型的厌世家”鲁迅“反映的只是社会变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无聊赖地跟他弟弟说几句人道主义的美丽的空话” →对鲁迅的批判斗争:“封建余孽” “双重的反革命” ③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再评价: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从阶级论立场上认识,认为新文学运动的内容是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先生和赛先生都是资本主义意识的代表 关于五四的成绩只承认在语言形式上确立了白话文这一胜利。 对“启蒙”的另一种认识: 成仿吾《死去的阿Q时代》 革命文学创作:农民形象的变化→从被启蒙的对象变成了启蒙的主体 《红旗谱》→由农民来抒写的英雄史 问题:对五四新文学的全面否定割断了无产阶级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联系,这正成为了革命文学理论内部潜伏的危机 →实质上把自身发展的基础架空了 ④革命文学的创作论: a 文艺大众化: 成仿吾:“我们要努力获得阶级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工农大众”。 →以大众为描写对象 语言大众化 为大众服务 b 无产阶级文学的形式;讽刺的;暴露的;鼓动的;教导的。(李初梨) c 创作手法:反对“孤立的个人的描写”,提倡集体主义。 3 对“革命文学”的认识和评价:革命文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革命退潮的一种症候,他们的观点和立场中流露出来的更多是小资产阶级的狂热,带有强烈的左的思想和宗派情绪,其文艺观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对文学做了简单化的工具论理解。 “革命文学”的论争最终以1930年3月“左联”的成立作为结束。 局限: 政治上机械唯物主义和教条主义,左倾政治运动;组织上的关门主义;文学理论上照搬苏联的革命文学理论,将文学政治化,忽视了文学的本体性;艺术上的公式化和概念化倾向。 本时期文学的三大派别与文学景观 1 “京派”→北京:沈从文、周作人为代表 2 “海派”→上海: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 3 “左翼”→上海:蒋光慈、丁玲为代表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期。 三十年代小说 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 文等大家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他们共同丰富着三十 年代的小说界。这一时期的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所分 割。 二、类型 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革 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 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