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29 卷 第 2 期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 . 29 No . 2
2 0 0 4 年 3 月 Ear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Mar . 2 0 0 4
中国岩石风化作用所致的碳汇能力估算
1 1 1 1 ,2
邱冬生 ,庄大方 ,胡云锋 ,姚 锐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北京 100101
2. 中南大学 GIS 研究中心 ,湖南长沙 410083
摘要 : 岩石的风化作用同时参与了短时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的全球碳循环 ,对碳酸盐岩而言 ,它的风化作用在短时间尺度
上对大气二氧化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但在长时间尺度上不产生净碳汇 ;而硅酸盐岩等其他类型岩石的风化过程由于反应
速率较慢 ,在短时间尺度上对全球碳循环及其变化反应不灵敏 ,但它所产生的净碳汇是遗漏汇的组成之一. 为了准确估计
我国岩石风化所致的碳汇能力 ,简要评价了现有的各种模型和方法 ,并基于 GEM - CO 模型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我
2
7 7
国岩石每年因溶蚀、风化作用共消耗的 CO 约为 4. 72 ×10 t ,折合成 C 为 1. 41 ×10 t ,其中由碳酸盐类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
2
7 7
最多 ,约为 0. 74 ×10 t/ a , 占总量的52. 65 %. 硅酸盐岩及其他类型岩石风化消耗的碳量约为 0. 67 ×10 t/ a , 占总量的47.
35 %. 岩石风化所致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首先取决于岩石类型 ,其次受地区的气候条件控制.
关键词 : 岩石风化 ;碳汇过程 ;二氧化碳 ; 中国.
( )
中图分类号: P512. 1 文章编号 : 1000 - 2383 2004 02 - 0177 - 06 收稿日期 :2003 - 07 - 16
Estimation of Carbon Sink Capacity Caused by Rock Weathering in China
QIU Dongsheng1 , ZHUANG Dafang1 , HU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SPOT全色影像中提取道路网络的算法研究.pdf
- 单波段单极化SAR图像水体和居民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pdf
- 专题2_全色影像和矢量叠加介绍.pdf
- 1984碳酸盐岩岩块野外溶蚀速度试验.pdf
- 1987溶蚀空间的形成及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碳酸盐岩近期溶蚀量的对比分析.pdf
- 1987碳酸盐岩的溶蚀与环境温度.pdf
- 1995碳酸盐岩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pdf
- 1996岩溶区碳循环与大气CO_2的源汇关系_以贵州岩溶区为例_英文_.pdf
- 1997我国岩溶作用与大气温室气体CO_2源汇关系的初步估算.pdf
- 1997岩溶系统对大气CO_2的调节作用.pdf
- 2005K CaCO_3_CO_2_H_2O岩溶系统的平衡化学及其分析.pdf
- 2005重庆金佛山岩溶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_植被系统CO_2浓度日变化.pdf
- 2006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作用的影响_以广西弄拉峰丛洼地岩溶系统为例.pdf
- 2006非岩溶水中碳酸盐岩试块的侵蚀速率及其控制因素.pdf
- 2007土壤环境因子对土下岩溶溶蚀速率的影响_以重庆金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例.pdf
- 2008水化学特征在岩溶水系统分析中的应用_以山西晋城长河流域岩溶水系统为例.pdf
- 2008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pdf
- 2009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pdf
- 201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原喀斯特洼地土壤主要特性的影响.pdf
- 2010国_十一五_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