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竹,说说笋.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又到了夜打春雷的季节,想这时候,山那边的竹笋已悄悄萌出,拔节的声音定会惊醒林中的睡鸟。   幼时,老家屋后十几步有一山,说它是山,有点夸张,确切地说它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在丘陵地带常见的那种斜坡。它的土质贫瘠,不生它物,与其长年厮守的是几笼四季永远青绿的毛竹,那是我们童年的乐园,当春雨飘起的时候,竹林里的隙地却不受其扰,干干的,于是,我们将打弹子的阵地转移到这隙地的相对平整处,依然玩得酣畅。 夏天的日子里,竹林是我们享受清凉的乐园,一不注意就发现笋子虫在竹梢美美地吸吮着,我们很容易地将它捉住,把细竹棍穿入它的大腿插在高梁杆里,这时它就会不停地舞动金黄的翅膀,绕着高梁杆上转圈子,阵阵凉风舒服着我们的颈窝,终于,它累得再也舞不动,于是,我们就将它烤着吃了,那香美的滋味永远留在今生的记忆里。 最难受的是笋壳上的绒毛,常常痒得我几天也不敢进竹林,竹笋性嫩易折,壳上的绒毛应是生物的自我保护本能吧。大人们呢,将笋壳剪成同茶杯杯口相等的样儿,衬垫在盖儿里,盛满茶水的杯放在兜里,再也不会湿了衣衫。可见,自然界真正能做到物尽其用,今天,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有几样没有化学污染的袭扰?      竹笋是中国人十分喜爱的美食,用竹笋烹制的各种菜肴,香气清逸,滋味鲜美,清腻醒神。中国文人,几乎一直就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写竹咏竹画竹,乐此不疲。我不知道是因竹笋的美味令人难忘,还是竹那虚心向上、不择肥瘠而安然自处的品格使文人找到共鸣,大概两者皆有吧。中国文人,多半命途多桀而心志难展,清高自守,素处以默,这更易在竹的身上找到精神的共鸣,自当引以为知己。王羲之的少爷王子猷(微之),爱竹成癖,尝寄住友人宅而无竹,便令种之,朋友说暂时住住又何妨,他这样回答朋友:“何可一日无此君”。可见其癖之深已不为常人所解。竹,已是文人眼中人格化的君子。  怀素和尚因苦笋的美味向朋友写信请求再多送点来,这封信也就是那件著名的《苦笋帖》,怀素是长沙人,荆湘自古多竹。处世顺逆皆达观自适的苏东坡,想问题做事情往往通达辩证,他爱吃笋,爱吟竹,爱画竹,以竹来断定精神的雅俗是可以两全的,他不是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俗又不瘦,除非顿顿笋烧肉”吗?文人何时开始画竹,我没细考,现在所见最早的墨竹画是传为五代李坡的《焦墨风竹》。画竹之为宋以后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应该同东坡、黄山谷、米芾等人喜吟竹爱画竹有关,东坡的“枯木竹石图”几乎就成了日后文人画笔墨意境的一个楷则,他在题其表弟文同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赞其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并提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艺术主张。  自宋以后,画竹代有名笔,元之管夫人、李息斋、柯敬仲及倪瓒、吴镇、王蒙,明之王詙、夏仲昭、徐渭、陈淳等人,都有大量的墨竹作品传世,事实上,自宋以后,几乎所有的文人画家都有墨竹流传下来,它和梅、兰、菊作为中国水墨画中的“四君子”,是文人画家抒情畅怀的题材,更是笔墨技法训练的必要方式。清代,扬州八家都是画竹高手,汪士慎得其“清”,李鱓得其“趣”,金农得其“拙”,李方鹰得其“傲”,罗聘得其“秀”,黄慎得其“逸”,几乎竹子的所有品格,被他们各自发挥得淋漓尽致,得其甚者,当数郑板桥,一生几乎只画竹、兰、石三物,尤其是竹的诗画,数量最多,影响很大。我第一次看到郑板桥的画像时,竟诧异于我先前对他相貌的猜想与画像如此的相合:清瘦如竹,平和如竹。 白石老人说过,通身无蔬笋气者,是不会真正明白他的画的。说明白点,就是艺术当源于生活的真切感受,观者也因相似的经历而于画中产生共鸣,这也是艺术动人的永恒魅力。齐白石是南方人,生长于萧湘云水之地,自是多竹的地方。我想,他小时放牧的日子里,一定常去竹林里玩耍,去折刚拔出土的笋,那笋壳上的绒毛也会常常弄得他很难受。他的艺术,就是他的生活,他客京后,笔下常常是童年生活中的日常物什、果蔬、虫鸟,竹笋自然是他屡画不厌的。今天,我读到齐白石的画,除了他那创造性的笔墨令人生叹外,他笔下的题材常会使们倍感亲切,不由得忆起童年的种种生活,特别是竹林里的美好时光。   雨停下了,此刻,山那边的竹笋一定正争先出土,明早得去看看它们 * *

文档评论(0)

shiquguany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