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描写交际翻译学》
描写交际翻译学
TRANSLATION AS A COMMUNICATION——A DESCRIP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程永生 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全书共14章,分上下两篇,35万字左右,上篇主要研究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篇提出了一些纵深的研究课题。描写交际翻译学是笔者自己在总结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其他翻译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理论。笔者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时空的交际,交际的参与者是交际的主体,交际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一方面词语选择受语境制约;另一方面,语篇具有构境功能。翻译交际的交际语境既是多层次的,也是动态的。翻译交际的语境可分为译者翻译时的翻译中的语境、作者创作时的创作语境、作品中人物交际的人物语境与戏中戏情节中的人物交际的戏中戏语境,这些语境还可细分,每层语境又可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与上下文语境。翻译语境可分为表层与底层。参与表层交际的是译文文本的作者和读者,底层交际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文文本的作者与作为读者的译者的交际,第二阶段是作为二次创作的译者与译者心目中的读者的交际。底层交际的语境及其从属语境随着事件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更和/或人物的更迭变化无穷,是动态的。笔者讨论了翻译交际的主要参与者作者、译者和读者与翻译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文本原文文本、译文文本和翻译中的译文文本,讨论了翻译的译型及译型配置、翻译与共有知识、共有文化和共有经验,是为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为上篇。继后,讨论了翻译与语言、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文体和体裁、翻译与语体和风格、翻译与时空以及翻译的制约因素与译者的平衡手段等,是上篇的继续与深入,是为下篇。本书有许多创新:1)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具有观察充分、描写充分和解释充分的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2)在重视对语言、语篇、文本、文化、文体、风格等传统项目研究的同时,将研究翻译交际的主体作者、译者和读者提到了应有的高度,突破了翻译标准理论、对等理论等理论的藩篱;3)将语境理论引入了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丰富了语境理论本身;4)将翻译的跨时空研究列为翻译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初步探讨;5)区分了译作的实际读者和译者的心目中的读者,使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6)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
马祖毅教授序
程永生教授来访,遗我以手稿,抽暇细读,获益良多。程君曾以此稿内容,为本校外语学院研究生班开讲,反应极佳。余早有耳闻,今乃窥全豹,何幸如之。
程君曾游学新西兰,专攻现代语言学,学养深厚。归国后,于淮南工业学院既授此学,亦教翻译实践,且参加该院之外事活动,实际经验丰富,得以完善其理论构想。鉴于国内译学方兴,议论纷繁,乃思别树一帜,参加争鸣,其思可钦。
程君突出翻译之交际作用,结合现代语言学之相关理论,构筑有体系之翻译学框架,撰成《描写交际翻译学》一书,洋洋三十余万字,有理有据,立论新颖,一改传统翻译理论之旧观,其启迪之功,不可泯殁。
某虽不才,素以为学者治学当独辟蹊径,务去陈言,敢于创新。读程教授手稿,实获我心,顿生敬意,乃赋五言四句以赞之:
译苑驰驱久,
心雄敌万夫。
耻为鹦鹉舌,
入海探骊珠。
马祖毅于安徽大学求得一斋
二000年十二月十日
前言
翻译往往是一种进退两难的工作,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往往相互矛盾,Cicero早就说过,如果字对字地翻译,结果会很不理想;如果不得已而改变词序和用词,又觉得偏离了译者的作用(Nord,1997:4)。Nida(1993)开篇用了整整一章阐述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种种矛盾。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如音译和义译、直译和意译、形似和神似、化境、信达雅及各种翻版等也都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相矛盾的见证。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大多是因为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理论工作者头脑里有个框框,认为翻译必须忠实于原作,译作的好坏必须对照原作来衡量。这种观点,乍一看无可厚非,实行起来弊多利少,修修补补、重新诠释也无济于事。例如,本书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一句简单的原文,八位译者译出了八种译文;严复翻译《天演论》案语超过译文的一半;将汉语姓名用汉语拼音翻译成外语,许多信息附加都会丧失,对此,译者常常无可奈何。另外,用非通用语种或小语种写成的作品,翻译成通用语种或大语种,就可能流传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