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泉油田四性关系研究--报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个泉油田四性关系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油田地质及资料概况 4 1.1油田地理及构造位置 4 1.2油田构造及断层特征 4 1.3 油田储层特征 4 1.3.1地层层序 4 1.3.2 储层岩性 5 1.3.3、储油层的纵横向分布 6 1.3.4 储层微观结构 6 1.3.5 沉积相 7 1.3.6 粘土矿物 7 1.3.7、矿物敏感性分析 7 1.4、油田流体特征 8 1.4.1 原油性质 8 1.4.2 地层水性质 8 1.4.3天然气性质 8 1.4.油藏类型和驱动类型 8 1.4.1油藏类型 8 1.4.2油藏驱动类型 9 1.5资料情况 9 1.5.1取芯 9 1.5.2测井资料 10 1.5.3试油 10 1.5.4分析化验 11 1.5.5 地层压力资料 11 1.5.6 地层温度 12 第二章 测井资料预处理 13 2.1测井资料状况 13 2.1.1、测井系列 13 2.1.2、测井环境 14 2.1.3、测井质量 14 2.2测井资料的深度校正 14 2.3环境校正 14 2.4测井曲线标准化 15 2.4.1、测井资料归一化 15 2.4.1、资料标准化 15 第三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17 3.1储层四性基本特征 17 3.1.1、N22储层四性基本特征 17 3.1.2、E32四性岩性基本特征 20 3.1.3、E31四性岩性基本特征 22 3.2储层四性关系 25 3.2.1 N22储层四性关系 25 3.2.2 E32储层四性关系 35 3.2.3 E31储层四性关系 43 第四章 关键井研究与岩性识别 51 4.1 岩性识别的方法原理 51 4.2 关键井对岩性识别指数的刻度 52 4.2.1七芯1井刻度岩性识别指数 53 4.2.2七6-29井刻度岩性识别指数 54 4.2.3七新6-5井刻度岩性识别指数 55 4.2.4七6-8井刻度岩性识别指数 55 4.2.5七6-5井刻度岩性识别指数 56 4.2.6七1-4井刻度岩性识别指数 57 4.2.7七4-6井刻度岩性识别指数 57 4.3 岩性识别指数模板建立 58 第五章 测井资料定性解释 60 5.1 储层划分原则 60 5.2 储层电性特征 62 5.3 油水层电性形态特征研究 66 第六章 储层参数建模 68 6.1 泥质含量计算 68 6.2 孔隙度计算 69 6.3 含油饱和度模型 72 6.4 渗透率解释模型 77 6.5 数字处理 80 6.6 岩心地面分析数据的覆压校正 80 第七章 储层有效厚度标准确定 84 7.1 储集层岩性标准 84 7.2 储集层物性标准 84 7.3 储集层电性标准 84 7.3.1、深感应与声波时差交会图 85 7.3.2、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交会图 89 7.4 储层有效厚度标准 92 第八章 解释结果评价及验证 96 8.1 孔隙度检验 96 8.2 含油饱和度检验 97 第一章 油田地质及资料概况 1.1油田构造位置 七个泉构造是XXX西部坳陷区尕斯断陷亚区小红山--阿哈堤--七个泉背斜带上的一个三级构造,构造西北端高而东南端低。西北端通过地震1号断层与阿哈堤构造相接,东南端向尕斯断陷腹部倾没,南部则以北倾的七个泉断层与红柳泉构造接触。 1.2油田构造及断层特征 七个泉油田通过钻井资料证实是一个以构造控制为主,并有较大岩性影响的岩性构造油气藏。油田地下构造形态为一南陡北缓的短轴状背斜,构造长轴走向120~130°,构造高点位于6-27井区,构造主体部位闭合面积5.37K m2, 闭合高度近400m。 构造上断层较为发育,据其走向可分为两组,第一组走向为西北—东南向,第二组走向为西南—东北向,断层性质均为逆断层,构造高点部位的断层呈多组系分布,次生断层的发育对油田注水产生了不利影响。七个泉构造高点部位断层断开的层位可浅至N23顶部地层。这类断层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了对E3原生油藏的破坏及N22次生油藏的形成,断层是七个泉油田高点部位地层压力低,地层能量弱的主要致因。 1.3 油田储层特征 1.3.1地层层序 七个泉油田井下共钻遇七套地层,即Q1+2、N23、N22、N1、E32、E31、E1+2地层。其中N22、N1、E32、E31是油田的四套储油层,以E32、E31储油层占主导地位。古生物资料表明,该构造全区(已钻井区)缺失N21地层沉积,构造高部位缺失N1地层沉积。七个泉油田井下钻遇地层情况如下: ①七个泉组(Q1+2):视厚度173m(深11井),未见顶。主要分布于构造北翼及东南端,岩性以土黄色泥岩为主,夹少量砂岩及砾石层。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②狮子沟组(N23):视厚度140m(中3井),未见顶。浅黄灰色泥岩、砂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