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一)治小儿风证方
1.定风丹
治初生小儿绵风,其状逐日抽掣,绵绵不已,亦不甚剧。生明乳香(三钱)生明没药(三钱)朱砂(一钱)全蜈蚣(大者一条)全蝎(一钱)共为细末,每小儿哺乳时,用药分许,置其口中,乳汁送下,一日约服药五次。此方以治小儿绵风或惊风,大抵皆效。而能因证制宜,再煮汤剂以送服此丹,则尤效。一小儿,生后数日即抽绵风。一日数次,两月不愈。为拟此方,服药数日而愈。所余之药,又治愈小儿三人。
附录∶
宗弟张××喜用此丹以治小儿惊风。又恒随证之凉热虚实,作汤剂以送服此丹。其所用之汤药方,颇有可采。爰录其治验之原案二则于下。(原案一)己巳端阳前,友人黄××幼子,生六月,头身胎毒终未愈。禀质甚弱,忽肝风内动,抽掣绵绵不休。囟门微凸,按之甚软,微有赤色。指纹色紫为爪形。目睛昏而无神,或歪。脉浮小无根。此因虚气化不固,致肝阳上冲脑部扰及神经也。黄××云∶此证西医已诿为不治,不知尚有救否?答曰∶此证尚可为,听吾用药,当为竭力治愈。遂先用定风丹三分,水调灌下。继用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以潜其阳;钩藤钩、薄荷叶、羚羊角(锉细末三分)以熄其风;生箭、生山药、山萸肉、西洋参以补其虚;清半夏、胆南星、粉甘草以开痰降逆和中。共煎汤多半杯,调入定风丹三分,频频灌之。二剂肝风止,又增损其方,四剂全愈。
按∶黄治小儿百病,明载《神农本草经》。惟此方用之,微有升阳之嫌。然《神农本草经》又谓其主大风,肝风因虚内动者,用之即能熄风可知。且与诸镇肝敛肝之药并用,若其分量止用二三钱,原有益而无损也。(原案二)天津聂姓幼子,生七月,夜间忽患肝风,抽动喘息,不知啼。时当仲夏,天气亢旱燥热。察其风关、气关纹红有爪形,脉数身热,知系肝风内动。急嘱其乳母,将小儿置床上,不致怀抱两热相并。又嘱其开窗,以通空气。先用急救回生丹吹入鼻中,以镇凉其脑系。遂灌以定风丹三分。又用薄荷叶、黄菊花、钩藤钩、栀子、羚羊角以散风清热,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以潜阳镇逆,天竹黄、牛蒡子、川贝母以利痰定喘。将药煎好,仍调入定风丹三分,嘱其作数次灌下,勿扰其睡。嗣来信,一剂风熄而病愈矣。
按∶此二证,虽皆系肝风内动抽掣,而病因虚实迥异。张××皆治以定风丹,而其煎汤送服之药,因证各殊。如此善用成方,可为妙手灵心矣。又∶献县刘姓之婴孩,抽绵风不已,夜半询方。知病危急,适存有按小儿风证方所制定风丹,与以少许,服之立止,永未再犯。后屡用此方皆效。
【附方】
鲍云韶《验方新编》预防小儿脐风散。方用枯矾、蓬砂各二钱半、朱砂二分、冰片、麝香各五厘,共为末。凡小儿降生后,洗过,即用此末擦脐上。每小儿换襁布时,仍擦此末。脐带落后,亦仍擦之。擦完一料,永无脐风之证。
按∶此方最妙,愚用之多次皆效。真育婴之灵丹也。
2.镇风汤
治小儿急惊风。其风猝然而得,四肢搐溺,身挺颈痉,神昏面热,或目睛上窜,或痰涎上壅,或牙关紧闭,或热汗淋漓。钩藤钩(三钱)羚羊角(一钱,另炖兑服)龙胆草(二钱)青黛(二钱)清半夏(二钱)生赭石(二钱,轧细)茯神(二钱)僵蚕(二钱)薄荷叶(一钱)朱砂(二分,研细送服)磨浓生铁锈水煎药。小儿得此证者,不必皆由惊恐。有因外感之热,传入阳明而得者,方中宜加生石膏;有因热疟而得者,方中宜加生石膏、柴胡。急惊之外,又有所谓慢惊者,其证皆因寒,与急惊之因热者,有冰炭之殊。方书恒以一方治急、慢惊风二证,殊属差谬。慢惊之证,惟庄在田《福幼编》辨之最精,用方亦最妙。其辨慢惊风,共十四条∶一、慢惊吐泻,脾胃虚寒也。一、慢惊身冷,阳气抑遏不出也。一、慢惊鼻风煽动,真阴失守,虚火烧肺也。一、慢惊面色青黄及白,气血两虚也。一、慢惊口鼻中气冷,中寒也。一、慢惊大小便清白,肾与大肠全无火也。一、慢惊昏睡露睛,神气不足也。一、慢惊手足抽掣,血不行于四肢也。一、慢惊角弓反张,血虚筋急也。一、慢惊乍寒乍热,阴血虚少,阴阳错乱也。一、慢惊汗出如洗,阴虚而表不固也。一、慢惊手足螈,血不足养筋也。一、慢惊囟门下陷,虚至极也。一、慢惊身虽发热、口唇焦裂出血却不喜饮冷茶水,进以寒凉愈增危笃,以及所吐之乳、所泻之物皆不甚消化,脾胃无火可知。唇之焦黑,乃真阴之不足也明矣。脾风之证,亦小儿发痉之证,即方书所谓慢惊风也。因慢惊二字欠解,近世方书有改称慢脾风者,有但称脾风者。二名较之,似但称脾风较妥,因其证之起点由于脾胃虚寒也。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有若草木之萌芽,娇嫩畏寒。是以小儿或饮食起居多失于凉,或因有病过服凉药,或久疟、久痢,即不服凉药亦可因虚生凉,浸成脾风之证。其始也,因脾胃阳虚,寒饮凝滞于贲门之间,阻塞饮食不能下行,即下行亦不能消化,是以上吐而下泻。久之,则真阴虚损,可作灼热,其寒饮充盛,迫其身中之阳气外浮,亦可作灼热,浸至肝虚风动,累及脑气筋,遂至发痉,手足抽掣。此证庄在田《福幼编》论之最详,其所拟之逐寒荡惊汤及加味理中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