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第三章 词汇与修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讲? 词语与修辞 我们说话、行文总是从运用词语组成句子开始的,运用词语的好坏,最先影响到修辞的成败。 高尔基说:“一个作家——艺术家必须广泛地熟悉我国最丰富的词汇,必须善于从其中挑选最准确、最明晰而生动有力的词。”贾岛对词语的“推敲”,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吟等等,历来都被人们传为佳话。 第一节 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 一、准确朴实 “文以辨洁为能,不能繁缛为巧。”(刘勰《文心雕龙。议对》)古人认为,文辞应该以明晰洁净为高明,而不以堆砌华丽的辞藻为工巧。也就是强调要做到准确朴实。 在政治性活动中,名称、用语的准确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电视台对有关活动进行了实况转播,节日主持人白岩松在转播结束是特意指出说:     江泽民等参加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所用名称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因为有另一方葡萄牙政府代表团参加。结束后,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所用名称为“中央政府代表团”,因为是国内事务。 一个是“中国政府代表团”,一个是“中央政府代表团”,分别用于内容不同 的活动,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有的同志在为谁服务的问题上产生了一些糊涂认识,提出“纳税人”是公务员的“衣食父母”,公务员要“为纳税人服务”。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不能用‘为纳税人服务’取代‘为人民服务’,其中说:     “纳税人”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法律上说,纳税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内。我国现在财政收入的主体还是国有企业,大部分群众的收入还没有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标准,还不是“纳税人”。我们所说的人民,是指我们国家最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他们是我们国家的主人。 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有“偷税漏税”的提法,《宣传手册》刊载王海涛的文章指出,这种提法十分不妥。其中说:       “偷税”和“漏税”本身都是违反税收法律的行为,纳税人不依法纳税是违法,那就是偷税、抗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但不是“漏税”。       用“漏税”这个概念淡化了国家税法的严肃性,使人产生误解,就好像“读书人窃书不为偷”一样,从而混淆了“偷税”概念,容易使纳税人犯“偷梁换柱”错误,这对纳税人有一定的误导作用,使一部纳税人在纳税时抱侥幸心理,能偷就偷,查出来就是说“漏税”,只缴税不罚款。 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商务活动频繁,有关的合同、字据等等,用词一定要准确明晰,含混模糊会带来严重后果。《深圳法制报》曾经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李军接手了一桩防弹玻璃装修工程,向银星玻璃厂订购了79平方米玻璃,付清了30500元贷款。后来,李又向银星厂订购了50平方米玻璃,并预付了2万元贷款。李给该厂经理周青代写了一张收条,写的是:      今收到防弹玻璃柒拾玖平方米,已付款叁万零伍佰元整,余贰万元整。 李军等来的并不是第二批订货,而是法院的一张传票。原来周青提出了诉讼,声称李军向银星厂求购防弹玻璃79平方米,价格共50500元,但仅付给了30500元,尚欠2万元。法院经过反复调查,终于弄清了事实,宣判周青败诉。这一起纠纷问题就出现在一个字的运用上:“余贰万元整”,“余”指的是什么?李军的意思是指给周全部金额中的剩余部分,即预付款;而周则钻了空子,指贷款中尚未付与的部分。这一起本来不该发生的法律纠纷是一个教训,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文艺作品中很重视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以此作为刻画人物的手段。如:    巡警: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一进来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警: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老舍《茶馆》) 以上是指三五个兵痞闯进门口强行要钱,巡警从中劝解,给了一点才离去。对这件事,王掌柜用了个“好年”,分量较轻,意思是并非帮了多么了不起的大忙;而巡警却用了个“功劳”,即做出了贡献;“论功行赏”,除原告已递给的钱外,还得“另有份意思”。用词的不同,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又如:     许景由:“三十年前的事,我后来越来越觉得不安,我知道大陆上是讲究家庭出身的,又一直在搞阶级斗争,你又是一个孤儿。”     许灵均:“我是一个孤儿倒好!我不能算孤儿,我是你们的一个弃儿!”(李准《牧马人》) 许景由,上海大资本家,对妻子很冷漠,另有外室。后来不顾妻子病危、孩子年幼却了美国。走后四天,妻子丢下许灵均撒手人世。许景由用了“孤儿”一词,是说他孤苦伶仃,无人照顾。许灵均纠正说:“我是一个孤儿倒好!我不能算孤儿,我是你们的一个弃儿!”这么说是因为父亲的关系,自己也成了“资产阶级的一分子”;而实际上,他是被家庭遗弃的人。“弃儿”,一个准确的词,道出了许灵均的怨恨和酸楚,折射出了许景由遗弃妻儿的不道德行为。 词语的准确与朴实往往是

文档评论(0)

精品文档专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