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民间刺绣艺术在中学美术课中的补充和渗透.docVIP

乡土民间刺绣艺术在中学美术课中的补充和渗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土民间刺绣艺术在中学美术课中的补充和渗透 近几年来,笔者在中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最大的感受是,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达,现代课堂教学只注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政治思想的教育,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技艺消失得太快了,快得让人扼腕叹息、心痛顿足,学生的空泛、虚无、浮华、人性苍白、思想渺茫的思想倾向初见端倪。忽略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实际上是对国际艺术教育最新理念的欠缺,这在世界先进文化艺术教育领域中是落伍的表现。对民俗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渗透教学是当今教育领域越来越予以重视的新理念。西方出现了渴望远离工业城市回归自然的思想倾向,在艺术上也提出回归大自然。中国的艺术家们在短暂的追慕西方现代艺术的余晖后,意识到割裂民族传统、逃避社会现实的作品已经失去了读者,只有找到本土艺术的根基,才能培植出民族艺术的参天大树。 有着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美术是各地方历史的见证,是乡土文化的标志、多元文化的因子,能给学校美术教学、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为审美教育提供素材,丰富课内外教学,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并能给城市和农村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因此,重新熟悉乡土美术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将传统民间刺绣艺术引入中学课堂教学,既能继承和发扬本地区优秀民俗民间艺术,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又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并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形成和谐发展的人格。 将乡土美术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学校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乡土民间刺绣艺术的渊源 笔者所在的民乐县城,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东南部,祁连山北麓,南靠青海省的门源、祁连两县,北连古甘州,东与山丹县为邻,东南与永昌县接壤,西南与肃南裕固族县相连,巍峨高耸的祁连山,由东南向西北环矗于县境南缘,酷似慈母的胳膊,把民乐大地搂在怀里。 几千年来,氏、羌、乌孙、月氏、匈奴、卢水、胡、土蕃、回鶻、党项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长期混居,交往融合,互相通婚,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杂居的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民乐刺绣的发展有两条途径:一是秦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地处丝绸之路咽喉之地的张掖古郡,无法幸免地遭受了大汉文化的洗礼,流传下来了陕西传统刺绣艺术;二是明朝移民大迁徙,我们的先民,大槐树下的移民带来了山西刺绣艺术。两股遗风同出一辙,既承接陕西民间刺绣艺术之风范,再与西北民俗相融相交,孕育出既具有陕西民间艺术特色,又具有民乐民俗的独特的刺绣艺术。其主要生长和发展于传统下层民间社会,创造主体是包括一般劳动者、手工艺人等在内的劳动群众, 接受对象也是平民百姓。但由于民乐地处河西边陲,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混居,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落后,民乐刺绣艺术在明清时期才得到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民乐刺绣艺术才有了真正的赖以生存的发展环境与土壤。 刺绣对女孩子来说,这种劳作的训练是必需的,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五、六岁就拿起针线,八、九岁的时候,她们可以给自己缝些毽子、沙包一类的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子们的技艺也日渐成熟,做一个巧手姑娘便成为她们的自觉愿望,因此,在农家处处可见“母女相传,邻亲相授”的传艺生动场面。渐渐的,女孩子们长成了大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她们的装束也不同以往。出嫁的这一天中,旧俗人家对媳妇讲究“针线茶饭”,这针线功夫还在饮食之前,所以女孩子们大多以自己给自己做嫁妆来显示是否“称职”。而这嫁妆中绝大多数是绣品,且都是手工绣品。仔细观察品味,这些绣品的内容都带有一定的寓意。在从少女到少妇的这一转化阶段,婚期绣品上的图案尽管不尽相同,但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上是“鱼儿闹莲”和“石榴坐牡丹”两种。在民乐,这些纹样有其特定的寓意,鱼、石榴和莲、牡丹分别是男女生殖器官的象征,鱼莲相交隐喻着男女两性的性结合,其目的是繁衍后代。两大主题可归结为一个主旨:生育。做母亲的生涯开始了,孩子还未出生,种种生活用品,如童枕头、童帽、童鞋以及婴儿被褥已经一应俱全。这些用品上绣的图案纹样,已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小孩子穿的、戴的、玩的东西上常常伴有“老虎”的形象,如虎头帽、虎头鞋、虎形图案等。以老虎为主题的这些用品、饰品,表达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