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项目概况
(一)地理位置
莲花山风景区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莲花山,距同安城关12公里,距离厦门47公里,距莲花镇4公里。风景区规划面积9.586平方公里。同安区地处厦门北部,东南临海,西邻长泰县,北连安溪县,东毗南安县,西南接厦门集美区。1995年同安改县建区,全面积为1078.55平方公里,人口为52.17万人。
(二)项目内容及目标
计划从2001至2005年把莲花山建成初具规模的集生态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的名胜风景旅游区。
(三)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旅游区的总体规划。
(四)项目自然现状
莲花山呈东西走向,最高峰海拔757.3M,属戴云山东余脉。南部山颠较陡峭,北部坡度较缓,东部为莲花水库。主要沟谷切割不明显,水系水量不大。
莲花山位于闽东沿海变质岩带,受燕山造山运动和新构造影响较深,地质由中生代花岗岩组成,断层和节理发育明显,构成独特的花岗岩石景地貌。莲花山植被为次生林,以马尾松林为主,局部有阔叶混交林,混交有木荷、杉树、枫树、相思树。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桫椤、水杉;二级保护树种福建柏;三级保护树种闽楠、山肉桂。
野生动物较多,有蟒蛇、穿山甲、水獭、苏门羚、勺鸡、猫头鹰等国家保护动物。
风景区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一月份平均气温12.8℃,七月份平均气温28.4℃,年最高气温38℃,年最低气温-1℃,年平均降水量1454.3毫米;年日照数2031.6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668.1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8%;全年无霜期333天;风向以东风、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2.2M/秒。水分光照资源较丰富。
(五)景观资源及评价
莲花山是同安五大名山之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自然景观
莲花山巍峨延绵,山高水秀、中部的主峰时而浓雾弥漫笼罩,神秘莫测的硕大“莲花”若隐若现,突兀雄伟,山上古木怪石,珍禽走兽,奇花异草,山泉涌汩其间,风光极其秀美。
莲花山有四条溪流蜿蜒于水间,西部由上陵溪汇入莲花溪,东部汇入莲花水库,中部溪流如涓涓细流清澈欢快,顺溪漫步,泉水淙淙,山花常开,生气盎然。莲花水库是一座以蓄洪、灌溉为主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竣于1976年10月,水库面积约0.123平方公里。水库环境优雅,远处层峦叠嶂,近处碧波荡漾,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水库岸线曲折,空间开合有度,景观层次丰富。穿越于蜿蜒山丘、谷地,更觉步移景异,岸边山花烂漫,鸟语花香,青山拥翠,果树成片。
有丰富的植被,名木果树及优美的自然景观,莲花山风景区西部山地由详溪林场经营,林木茂盛,林相良好,生态环境极佳。有桫椤、水杉等珍稀植物。
2.人文景观
莲花山名胜古迹众多,有太华岩寺遗址、太华岩石、石释洞、朱熹手迹“灵源”、“圣泉”、“留心石”、潮汐泉、石龟、石狗、莲花石、七仙女峰、状元帽等,以及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
太华岩石 在莲花山半山腰空地上有一巨石突兀而立,石高7.5米,宽11米,形如芙蓉(莲花),势如华山西峰,即莲花峰,故取名“太华岩”。石下有洞,进深2.3米,宽3.5米,高2米,南面砌一石门,朱熹于巨石北面竖刻“太华岩”三字,字体为楷书,笔力遒劲,每字长1米,宽0.79米,是目前同安境内年代最早、字体最长、字迹最清的摩崖石刻。
太华岩寺遗址 据史料记载,太华岩石正北方靠山处原有一寺庙,始建于隋朝。寺庙分前、中、后三殿,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气势恢宏雄伟。据传寺庙鼎盛时期曾有99个和尚在此修行。清咸丰年间,因寺庙和尚联合当地村民参与“小刀会”组织并进行反清运动,受清兵围剿失败后和尚逃散,寺庙被焚。近期,当地村民集资开始复建。
石释洞 太华岩遗址后上方海拔300米处有两块巨石,天然合成上下两个洞,名石释洞。上洞进深12米,宽3.6米,高1.7米,下洞进深6.7米,宽6米,高2米。该洞正面石壁有5块石板,石板高为1.31米,宽度不一,自右至左为:61厘米、53厘米、55厘米、59厘米、53厘米,厚度为15厘米,每块石板阴刻楷书文字四行,每行十一字,字大为7×8厘米,共220字(现仅存219字)。石刻无篇名,也没署款,其中第二片和第五片排列顺序弄错,第二块石板被排在最后。关于石刻的年代,厦门史学家方文图先生,从字体的写法考证,认为是隋唐刻本佛经惯用的写法,因此这几方石刻可能是唐代文物。当时洞中住有僧人坐禅念经。传经祖师为传授修行心法,便于石板刻写禅诀。下洞内奉祀莲山大人,洞内冬暖夏凉,是四季皆宜的好去处。
朱熹手迹“灵源”、“圣泉”、“留心石” 太华岩寺遗址后面石壁下有东西两孔石眼,有泉水汩汩而出,终年不缀,泉水清洌纯净,饮之回甘生津,据说常饮此水还可除病祛疾,延年益寿。传说当年朱熹探访莲花山即以此水解渴,饮后顿觉清凉透骨,沁入心脾,不觉灵感大发,于是在东西两处分别题写“灵源”、“圣泉”四字。现“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