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吸收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药物药理研究室 我国消化生理、临床医学百年 1、胃肠激素和消化生理 1930年,我国学者林可胜等自小肠粘膜中提取出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胃运动作用的物质——肠抑胃素(enterogastrone),被世界公认为是一项经典性工作。” 1965年,王志均利用自行设计的狗胃肠四通瘘证实,在胃液分泌的神经反射期中,胃泌素参与的作用远比迷走神经的直接作用强。这一论证结束了在胃液分泌神经相中,迷走支配的单一神经机制的概念,比美国学者的论证早5年。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药物药理研究室 80年代初我国几个单位进行了血清胃泌素、多种胃肠激素的测定,并探讨了激素的病理生理意义,填补了国内空白。 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离体胰腺腺泡、胃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分离方法,进行胃肠激素受体和细胞分泌机制的研究,并发现一些激素对肿瘤细胞具有促生长、抑制或自分泌调节作用;首次以人正常胃黏膜和肝细胞永生细胞系为模型,在细胞和mRNA水平主宰了激素对瘤细胞的生长调节。 2、胃、十二指肠疾病  80年代后期,随着H2受体阻断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我国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获得重大进展。 1983年国外学者从慢性活动胃炎病人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后,对消化性溃疡病有了新的认识,认为Hp和pH同样参与溃疡病的发病机制,抗Hp治疗可使十二指肠溃疡的远期复发率降至10%以下。与此同时,我国学者用呋喃唑酮(痢特灵)治疗溃疡病的研究中,采用800mg/日~400mg/日、2周内药量递减的方式,治疗了各类溃疡病患者75例。结果2周的治愈率为75%;对52例进行了2~4年随访,复发率仅7.69%~9.52%,远低于对照组,与后来抗Hp的效果一致。现在认识到,痢特灵具有很好的抗Hp作用,可惜当时未能认识到Hp问题,否则发现幽门螺杆菌的重大成果可能会出自中国。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药物药理研究室  3、消化道肿瘤  (1)食管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单位对食管癌高发区的研究表明,亚硝胺及霉菌等多种因素为食管癌的环境致癌物。在世界上首次直接证明了亚硝胺是食管癌的病因,现已克隆到若干食管癌特异缺失的DNA片段。 (2)原发性肝癌  我国学者于1989年建成了人正常肝和肝癌递减式cDNA文库,从中寻找到一个新的TTR抗癌基因。1997年我国学者报告,对复发小肝癌再次切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1.2%和49.5%。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施行肝动脉结扎或TAE等综合治疗,肿瘤缩小后再切除的5年生存率亦可达62.1%。  (3)大肠癌  近年来,我国学者郑树等应用减式杂交技术筛选出2个候选抑癌基因,已被国际基因库录入。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药物药理研究室 林可胜(Robert K.S.Lim)。 林可胜生于1897,新加坡。 1919年以优异的成绩连续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医学内科和医学外科学士的学位,并留校当生理学讲师。 1920年与29年,又先后获得哲学博士与科学博士的学位。 1923年,曾领美国罗氏基金会研究员衔,赴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1925年,回到了祖国,担任北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个华人教授,其时年仅28岁 1942年,林可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43年获罗斯福总统授荣誉勋章(Legion of Honor) 1949年赴美,先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任研究员,后在迈尔斯药厂研究部门(Miles Lab)任实验室主任, 1965年,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69年因患食道癌在牙买加逝世,终年72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药物药理研究室 1935年是清华园生命科学活动相当活跃的一年。前后有哈佛大学生理系主任WalterB.Cannon、东京帝大生理系主任永井潜,与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林可胜教授来校演讲。并且还有从协和来的六、七人同事帮助做示范手术。其中张锡钧、冯德培与助教、练习生。 林可胜教授的示范演讲,激起清华人对生理学重视的洪潮。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药物药理研究室   张锡钧原籍天津, 1920年卒业清华留美学堂, 1922 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入芝大医学院。随后获医学与哲学双料博 林可胜后任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在伦敦,张锡钧与助教授盖德姆合作,在体外测量各种组织对乙酰胆碱之灵敏度反应。在诸多组织中,青蛙腹直肌与水蛭的背肌对ACh之反应度最高。若进一步证明这种收缩反应确实是受ACh的作用,用氢氧化钠,则防止了ACh的刺激收缩作用。此专文在英国生理学杂志发表后,全世界生物 测定ACh皆用张氏方法。戴尔与Loewi于1936年共获诺贝尔奖大殊荣。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