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新宋学”与民初考据史学
罗志田
从中国学术史发展演化之内在理路看, 民国初年有一个显著
(
的现象, 即经学从学术中心落向边缘而史学从边缘移往中心 详另
)
文 。陈寅恪论民初史学转盛之原因说: “近二十年来, 国人内感民
族文化之衰颓, 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 其论史之作, 渐能脱除清代
①
经师之旧染, 有以合于今 日史学之真谛。” 陈先生所说的内外感
受, 提示了一条从外在思想语境考察经史易位的取径, 但本文无意
于此。而他所说的“今 日史学”, 显然意味着民国史学在学术典范上
的新认同, 其区别即正体现在“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本文试从学
术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民初考据史学在“脱除清代经师之旧染”而
走向“今 日史学”这一新认同的过程中一些过去较少为人注意的面
相, 兼及民初考据史学与清代“汉学”和“宋学”的某些内在关联, 特
别侧重于道咸以降的“新宋学”对民初考据史学的影响, 这些影响
的痕迹甚至在今 日史学中仍依稀可见。
本文所用部分资料, 承刘复生、陈力、缪元朗诸先生指点提供, 特此一并致谢。
① (
陈寅恪: 《陈垣 〈元西域人华化考〉序》本文所用陈寅恪著作, 除注明者外, 均上海
)
古籍出版社 1978—1981 年版的《陈寅恪文集》, 以下只注篇名集名页数 , 《金明
馆丛稿二编》, 第 239 页。
《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
一、脱除经师旧染的“新宋学”
王国维指出: “学问之品类不同, 而其方法则一。国初诸老用此
( )
以治经世之学, 乾嘉诸老用之以治经史之学, 先生 沈曾植 复广之
以治一切诸学。”也就是说, 从治学的对象或范围来区分学问之品
类并据之以断代, 则清代学术凡三变, 以国初、乾嘉、与道咸以降三
点分成三个时段。其各自的特征为: “国初之学大, 乾嘉之学精, 道
咸以降之学新。”具体到治学内容的变化, 道咸以降之学即“言经者
①
及今文、考史者兼辽金元、治地理者逮四裔”。 沿此取向走下去,
自然是“治一切诸学”, 故诸子学和佛学也都随之而兴。而后两者正
是清季之沈曾植超过前贤之处。
如此流风所播, 清季稍有成就的学者, 大致都不离“治一切诸
学”的取径。王氏强调, 虽然道咸以降之学基本为国初与乾嘉“二派
之合而稍偏至者”, 但因时代政治风俗之变, 特别是国势不振的大
语境促成了“变革一切”的愿望, 故时人治学“颇不循国初及乾嘉诸
老为学之成法”, 而“务为前人所不为”。所谓“务为前人所不为”, 实
即处处反乾嘉问学路径, 恰是一片“‘正统’的崩坏, ‘异军’的复活”
( ) ②
胡适语 的气象。
那时不仅经今文学出, 宋学也在各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复兴:
乾嘉时被压倒的理学在咸同时期可见明显的复苏, 颇讲义理的曾
国藩等人影响了不止一代人; 而诗坛出现的的“同光体”, 其最大特
① (
王国维: 《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本文所用王国维著作均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
)
影印商务印书馆 1940 年版的《王国维遗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