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
彭金山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农业文
明的萌芽,“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那段历史留下的印迹。在我国辽阔
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
一万年以前。考古证明,距今七八千年的时候,我国的原始农业已经相当
发达了。一般认为,我国的原始农业在夏朝开始向传统农业过渡。在漫长
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
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
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深入发掘农耕文
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和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
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尚书·尧
典》就有尧“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
夏商周三代各有自己的历法。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
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
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和先秦其他典籍中就有许多关于农事活动的记载。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
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一类农谚俗
语,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甘肃西和、
礼县一带至今还有“春官说春”的习俗,一到春节,春官们便拿着春牛,
游乡串户,给人们送二十四节气农家历,用说唱的形式告诉人们要不违农
时。我国在上古时期就有祈请风调雨顺和庆祝粮食收获的祈、报仪式活
动,非常神圣、庄重,由天子亲自主祭。北京的天坛、地坛就是明、清皇
Z昼I(一)综合篇
帝祭祀天地的处所。我国的传统节日庆典,也是以农时季节为节律、农年
祈报为基调而产生和形成系列的,所有的重要节目、节庆活动,都有着丰
富的农耕文化的内容。过旧历年是我国城乡最隆重的节日。“年”在古时
的含义就是果实丰收。稼禾收获后,人们就用过“年”的形式来庆祝丰
收,感念上天和先祖。遗俗留传至今,长盛不衰。全国各地每年庙会活动
很多,其活动除了娱人娱神之外,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集中的
时间和物资交流的场地,好为即将到来的收获做准备。
大抵上各个民族都经历过天体崇拜、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时期。先民
们把日月雷风、山川河岳看作是有神灵的事物,由不理解而敬畏之,膜拜
之,于是在形而下的农业生产劳作之上就逐渐出现了一个形而上的神柢的
世界。至今各地乡村还普遍有着土地庙、龙王庙、雷神殿等庙宇建筑,越
是生产条件艰苦的地方,这一神灵崇拜习俗愈益浓厚。如在干旱贫瘠的甘
肃环县,就几乎村村有庙,每年人们都要定期祭祀社神。这些社神主要有
关公、娘娘、祖师爷,牛王天子、马王菩萨、水草大王、土主老爷等。干
旱、洪涝、雹雨、病虫是对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因此,人们一方面兴建
相关水利设施等以防患于未然,一方面使用各种祈报仪式,力图通过感化
的方式让神灵保佑免遭灾患。如甘肃岷县、临潭常年干旱,但秋夏时节又
多雹雨,易发洪涝灾害,于是这里的湫神崇拜就十分盛行。民间祭祀活动
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朴素的理解,表达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愿望。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诞生于农业经济
基础之上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在三代即已形成。“周礼”尤为孔子所
推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认为,“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历朝历代会因历史条件不同,对典章制度有所调整或改
革,但维护中央集权的理念没有改变,其哲学和思想基础便是农业社会形
成的“天人合一”、“君权神授”观念。农耕文化,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存
在,又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融注在代代相传的
思想道德、伦理观念的教育中,成为重农、崇习俗的牢固根基。这一文化
承传,主要是以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游艺活动及民俗仪式等为
媒体的。这些口承文学和表演艺术,既有关于农业起源的形象阐释,又有
对农业生产行为的直接礼赞,更有农本观下的传统道德教育。它们是广大
农村活态的艺术、富有的资源,至今仍是乡土中国民间最富活力的文化形
态,成为乡村孩子人生最初的文化读本,也是他们永远的精神营养。民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