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杭镇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承情况的调查报告
研究时间: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
余杭镇一中教育集团太炎校区 八(3)班
组长:许钦羿
成员:郑宇骁? 鲍霖睿? 周亚军 应琦? 陈舒扬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新兴事物,我们传统的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老物件,载着似水年华渐渐消逝在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民俗文化遗存亟盼抢救与保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俗文化包含物质的(如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具等)和非物质的(如地方戏曲、地方语言、地方传说等)文化两部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因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的地域性民俗文化,而这也是该地域人文底蕴的标志。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有着一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手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处于的,融汇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无一不蕴含着我们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新兴事物,我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对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了解有多少?人们是如何看待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消失会对大家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向一部分学生以及各界社会人士做了调查,发现人们对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了解较少,虽然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得到了保护,但仍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以及文艺多元化的影响,消失,机会减少,濒临失传的危险。再者,制作工艺传人已所剩无几。为此,抢救、保护仍十分紧迫。
1、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的范围及其保护方法措施,在活动中体会到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传承价值及意义。
2、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的受挫能力。
3、在活动中,通过调查、采访、搜集等多种获得信息的渠道,培养探究和交流能力,增强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的能力。
三、活动计划
决定在研究中采用实地采访调查资料文献历史溯源
活动地点:当地传承人家中
活动内容:走进家庭和传承人对话;调查部分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历史沿革;内容、形式及特点;代表作品及技巧;道具、伴奏乐器、服饰等;传承状况;同时走进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全方位了解余杭古镇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对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以调查表格、调查故事、调查日记等形式搜集整理所活动的资料。
第三阶段:相互交流、成果初现 时间:2010年10月
活动内容:整理和分析从调查和实验中取得的资料,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各组员展示阶段性成果。集体讨论,教师指导,修改自己的阶段性成果,最终由组长汇合呈现实践活动成果,完成调查报告。向全校宣传古镇余杭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
四、活动过程
(一)问卷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对采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法,为了使调查更具科学性,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回收的112位接受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让我们震惊,其中对“您对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了解的情况”一问中,不了解和了解较少的人员占了88.4%;对“您是否关注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一问中,不关注人员占了90%;对“如果当地政府部门决定成立民俗文化保护基金会,您愿意资助吗”一问中,不愿意和视情况而定的人员占了92.8%。这一组组的数据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身边的很多文化瑰宝正在面临着消失和遗忘,这更激起了我们调查的欲望。
(二)实地寻访
1.东岳庙会
7月20日,我们调查小组采访了80岁的余杭镇凤凰村10组的孙杏宝老人,主要了解古时余杭“东岳庙会”的情况,老人告诉我们:
余杭出南门直路塘下有一座庙宇叫“东岳庙”(原橡胶厂内),此庙有一个东岳菩萨,东岳菩萨有坐宫和行宫,坐宫是泥塑的,行宫是樟木雕的,可以抬来抬去,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都要出东岳庙会。该庙会据说从光绪年间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岳庙被日本鬼子烧掉,庙会活动停止。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上铜山老百姓派代表去问东岳菩萨是否进山,菩萨如说进山,上铜山老百姓在三月二十六、二十七两天,家家户户到余杭街上买米、买菜,日夜不关门,像过春节一样招待外来客人。少的办几桌、十几桌,多的办几十桌。东岳菩萨是用八仙木椅从岳庙抬出来。三月二十八一早铜铳鸣放、流星、滚车开路,各村和外地来的民间艺术队约六、七百人,浩浩荡荡从岳庙出发,经石鸽横溪头、八角亭、沙塘、过后殿、杨桥、章岭高地上,到目的地白云村上铜山,行程三十余里。在上铜山各路民间艺术队伍进行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