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迎向灵光 消逝的年代 作者简介 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 父亲原是一名巴黎银行家,之后来到柏林成为一个古董商。本雅明曾在弗莱堡、慕尼黑、柏林和波恩研究哲学。1919年以“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观”一文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但未能顺利取得大学教授资格。他的教授职位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曾被法兰克福大学否决,其评介是“如一片泥淖,令人不知所云”,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该书却成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经典。 内容提要 摄影小史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风格 绘画与摄影 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摄影的起源 关于摄影这种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比较新颖的艺术,至今算来最晚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知道达盖尔这个名字,其实在他之前,“法国人尼埃普斯在1826年就已经拍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性照片,但是这种照片需要曝光的时间长达8个小时以上,而且技术很难掌握。最遗憾的就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照片会变暗、模糊,不能用于长期保存。” 达盖尔知道这个事情很兴奋,后来开始与尼埃普斯长达四五年的合作,一直到他去世,达盖尔一直没有放弃对于这个伟大发明的独自钻研,“1837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叫做达盖尔摄影术(银版摄影术)。终于取得了成功! 达盖尔照相法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摄影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让一块表面上有碘化银的铜板曝光,然后蒸以水银蒸气,并用普通食盐溶液定影,就能形成永久性影像。 被人“低估”的摄影 一份具有沙文主义倾向的小刊物《莱布尼茨报》却是这样看待这项新发明的。他们认为要将“浮动短暂”的“镜像”固定住是不可能,并且,还亵渎神灵。因为人类是依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而人的任何发明都不能臻于这种高度。 本雅明对这种观点的看法:“这样沉重笨拙的愚言表露了庸俗的艺术观。这种艺术观丝毫不知考量科技的任何发展,一旦面对新科技的挑衅,便深恐穷途末路已近。” 郁特里洛所绘的巴黎市郊迷人街景 朵田戴及其未婚妻 摄影的巅峰与衰落 由于早期银版感光度偏低,必须长时间曝光于户外,因此,拍照者必须尽可能将人物安顿在一个不受任何干扰,可放心曝光的地方。在长时间的拍摄过程中。相片中人物定型于“留影的瞬间”之内,“活”入“其中”,呈现出一种安详而宁静的气质。 本雅明认为这一切都应合了凡?布勒塔诺的看法:他认为1850年代的摄影家在掌握工具方面已达到了最高层的境界——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也是长久之间最后的一次。“早期的照片,一切都是为了留传久远:不光指那些无可比拟的集体合照——他们的消逝自然可视为一大征兆,最能准确地显现19世纪后半期的社会情势——甚至连衣服的褶痕也更持久。 在达盖尔照相术大显神威的初期。所谓“外光派绘画已开始在最先进的画家手中展现出全新的视野。”而摄影的适时出现,仿佛正是为了应和这股潮流似的,但是正是在这一点,很多画家与“技匠”开始分道扬镳,因为他们并不期待摄影暗箱协助他们产生一种“准确地复制这种效果。” 发展到1840年的时候,很多袖珍肖像画师改行了,成为了职业摄影师,起初只是兼差,后来成为专职。当然,他们原来的职业对于他们的摄影也有助益,但是本雅明提醒我们“当时摄影的高品质表现并不是归功于他们的艺术基础,而是由于他们技术方面的掌握能力。” 而后摄影业开始高速发展,很多商人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有了底片修饰法,本雅明称之为“恶劣的画家在向摄影报复”;有了布景与配搭摄影的种种饰物,最初被认为非常缺乏真实感,并让小卡夫卡感到非常拘束与压抑,还好本雅明认为,“若不是他那无尽忧伤的眼神想奋力主宰这个为他设计的风景,他势必会被布景吞没。” 关于“灵光” 它是“一种奇特的时空交织,一种独有的、无论离得多近都总是带有距离感的表象或外观。” “遥远之物的独一显现,虽远,犹如近在眼前。静歇在夏日正午,沿着地平线那方山的弧线,或顺着投影在观者身上的一截树枝,直到‘此时此刻’成为显像的一部分——这就是在呼吸那远山、那树枝的灵光。” 这“灵光”就好比是心灵的窗户--眼睛,类似于中国国画中的“写意”、书法中的“风骨”、诗歌中的“意境”,只有拥有灵光,才能使艺术品有品赏的价值,有流芳百世的可能,灵光就像是一个女人,外表是人人都能见的,而对她的了解,像读一本书一样的了解她则就像是蕴含其中的灵光,只有用心感受才会有了解。 机械复制艺术 灵光的消失 原作存在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是原作独有的成分,那就是艺术品的此时此刻,这个此时此刻组成了艺术品的原真性。而当原作遇到机械复制品时就不一样了,因为机械复制品更独立于原作,而且机械复制品可以把原作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原作可以做到随为人所欣赏。机械复制品是原作的此时此刻性即原真性消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