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微生物发酵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2) 影响发酵pH变化的因素: 3) 最适pH的选择 4) pH的控制 补糖量的控制: 根据经验,以最高产量的罐批的加糖率为指标,并依据 菌体浓度、一定时间内的糖比消耗速率和残糖等加以修正。 例: 青霉素发酵开始补糖在残糖降至1.5%, pH开始回升时补糖。补 糖量以最高罐批经验量为参考。 每小时 前期0—40h 中期40—90h 后期90以后 加糖量 0.08%-0.15% 0.15% - 0.18% 0.15% -0.18% 发 酵 控 制 Fermentation Control Sample Analysis pH DO Sugar Ammonia Phosphate Sulphate Products Precursors Contamination Pressure probe Level probe pH probe Temp. probe DO probe Antifoam Acid/Base Cooling Air/agitation Sugar/Oil feed 过程及工艺控制 过程及工艺控制 影响各种酶促反应的速度 酶活 温度 发酵温度升高,生长代谢加快,生产期提前。 发酵温度太高,菌体容易衰老,发酵周期缩短。 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温度影响基质和氧的吸收速度 影响饱和溶氧浓度 改变菌体代谢产物的合成方向 例:温度小于30℃,合成金霉素的能力强 温度等于35℃,只合成四环素 3. 2 物理参数的检测与控制 1、温度的检测与控制 发酵热 = 生物热 + 搅拌热 - 蒸发热 - 显热 - 辐射热 生物热:产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热量。 影响生物热的因素: 与菌种遗传特性有关 与菌龄有关:对数生长期生物热最大。 与营养基质有关 与产量有关 搅拌热:由于搅拌器的转动引起液体的摩擦产生的热量。 蒸发热:发酵液蒸发水分带走的热量。 显热:发酵排气散发带走的热量。 辐射热:由于罐内外的温差,辐射带走的热量。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显热-Q辐射 1)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发酵热 选择最适温度并严格控制,既适合菌体生长又适合代谢产物合成的温度。 不同菌种:不同温度。 两段变温发酵培养: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菌体生长温度,生产阶段选择最适宜的产物生产温度。 后期降温控制:避免产物降解。 2)温度的选择原则 过程及工艺控制 (3)温度的控制方式 一般不需要加热,往往经常需要降温冷却 夹套层、蛇形管,热交换;电热缛 冷却水降温:滞后,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冷冻盐水循环式降温:迅速 建立冷冻站:提高冷却能力 过程及工艺控制 2、压力的检测与控制 概念:罐体内的压力,由压力表读出。 罐压的影响:维持正压,防止污染;影响CO2和O2的溶解度 不同生物对压力耐受不同 控制:进或出口阀门,进入或排出气体或空气流量 维持工艺所需压力:0.02-0.05 MPa 过程及工艺控制 3、搅拌的检测与控制 搅拌的影响: 气体的传递速度和发酵液的混合均匀程度 搅拌指标:搅拌转速和搅拌功率。 搅拌控制策略: 发酵中不同阶段对氧需求进行调节。 过程及工艺控制 基质浓度 pH 溶解氧 尾气 3. 3 化学参数的检测与控制 过程及工艺控制 基质代谢 糖代谢 氮代谢 生理酸碱性物质利用后pH会上升或下降 产物形成 菌体自溶 1、 pH检测与控制 发酵过程中pH波动的原因 过程及工艺控制 1) pH对发酵的影响: 影响菌体生长代谢的酶活性 影响代谢产物的合成方向 影响菌体原生质膜电荷的改变,引起膜对离子的渗透作用,影响了营养物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分泌。 酶活 pH pH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生产菌 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引起pH的变化: 培养基pH在发酵过程中能被菌体代谢所改变。若阴离子氮源被利用 后产生NH3 ,则pH上升;有机酸的积累,使pH下降。 一般来说,高碳源培养基倾向于向酸性pH转移,高氮源培养基倾向 于向碱性pH转移,这都跟碳氮比直接有关。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的消耗 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特性,确定不同的最适pH 同一菌种根据不同阶段,生长期采用最适生长的pH, 在产物采用最适产物合成的pH。 pH对菌体生长影响比产物合成影响小 青霉素:菌体生长最适pH3.5~6.0,产物合成最适pH7.2~7.4 四环素:菌体生长最适pH6.0~6.8,产物合成最适pH5.8~6.0 生长 合成 X pH 四环素 生理酸性物质和生理碱性物质比例合适 添加缓冲物质:碳酸钙和磷酸盐 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补加酸或碱 过去流加硫酸或氢氧化钠, 现采用补加氨水

文档评论(0)

考试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